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杨国乃姬姓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封为晋侯。唐叔虞长子變继为晋侯,次子杼,封为杨候,后被晋所灭,晋封曲沃武公之后羊舌氏之子杨食我,其后也为杨氏。杨氏后来建立了隋朝及五代十国的吴国,还有氏人仇池国杨氏,云南大义宁国杨干贞,南宋初年汉寿杨幺起义自称大圣天王。杨安儿在登州称帝,年号天顺。元初浙东农民起义领袖台州人杨镇义,在玉山称大兴国,年号安定。
杨氏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约万,人丁繁衍,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姬姓杨国的建立
关于杨国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廿九年,“虞、虢、焦、滑、福、杨、韩、魏,皆姬姓也。”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杨:“杜注,杨属平阴郡。今按《一统志》平阳府洪洞县,春秋时杨侯国,晋灭之,以赐羊舌肸。汉置杨县,隋改洪洞县,故县东南十八里。又见〈昭公二十八年》杨氏及二十二年杨。”
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杨氏大夫:《汉志》河东郡有杨县。魏分河东,置平阳郡,杨县移属。〈晋志》亦云:杨,故杨侯国。其杨氏县别属更鹿郡,非此杨氏也。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十一姓氏:“杨氏,陆德明曰:(羊舌)叔向食采于杨,故又号杨肸。按《汉书·杨雄传》:其先出自有周伯乔者,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周衰,而杨氏或称候,号日杨侯。会晋六卿争权,杨侯逃于楚。夫杨本姬姓侯国,见灭于晋,而为羊舌氏邑,乃谓始食采于杨,后为杨侯,何舛戾若此。《新唐书》则云: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晋武公子伯侨为羊舌氏之祖,载分明。又楚有王子杨。”
按:杨县乃杨侯国所封之地,在今山西洪洞县南30里杨曲,一说在县东南范村古城址。而杨氏县在今河北宁晋县,为杨氏后所迁之地。
姬姓杨国所封有三说:
1,即晋侯唐叔虞次子、晋侯變之弟杼封于杨国,如《海南杨氏宗谱》称杨杼又名平杼,为杨氏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七月十一日子时,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四月初丑时,寿86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2,谓杨国为周宣王之子尚父所封,仍是第二次再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父封为杨侯。《通志·氏族略》说: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后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为杨侯,其地平阳,杨氏县,即江之河东杨县也。幽王犬戎之难,杨侯失国,及平王东迁,实依晋、郑以賜晋武公(按平王卒于前年。
前年,武公之父曲沃庄伯卒,武公始立,在平王后,“平王赐武公”之说不能成立。赐武公者实为周桓王,是并有杨国。则均谓为周宣王子尚父之后。而说系周宣王曾孙之后者,乃系其曾孙周桓王时,曲沃武公灭杨国,以赐其少子伯侨。但卯田谱则谓为伯侨,尚父(涧)的第十四世孙杨定悼之子。比曲沃武公之子伯侨说要多三百余年。
3,说是系周景王之后封于杨,见于《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则谓系周景王之后。
台湾张朝榄《中华姓氏源流堂号考据·杨》亦谓杨氏有一部分人出于周景王之后。但东周景王时国势衰弱,不可能封其子于晋国境内的杨国(今山西洪洞县南杨曲)。应从洛阳附近去找杨邑。杨邑亦即《左传》僖公十一年:杨、拒、泉、皋、伊、雒之戎的杨地。阳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苗湾附近,即为古杨邑,当为周景王封子之地。
汪士铎《水经注图》阳市于今洛水北岸苗湾附近。这一支后裔也为杨姓,其裔微弱。今杨氏多以伯侨之后,以弘农郡为族望,而伯侨有被说成是周宜王子尚父之后,另一说是曲沃武公少子。
以时计之,古杨国从始封到灭于晋,不过百年左右,其间经犬戎之乱,从尚父下传,最多四五代,裔孙或已失传,即存,或因行事无功,失其记载。伯侨后传文、突、职、肸、食我,至战国时章,为秦左庶长,复以军功记载于史,至汉,望出弘农,及至东汉杨震“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为东京(洛阳)名族,其后子孙瓜瓞连绵,支分派衔,历两千余年不绝。后世凡言杨氏,皆日弘农郡,出自汉太尉震。
古杨国裔孙,即存,因无记载,或已汇入弘农杨氏。追本溯源,两族皆武王之穆,其本一也,实有共祖之谊。所论非常精确。即弘农杨氏,乃曲沃武公之子伯侨之后。其族裔兴旺发达,是杨氏的骨干中坚,其他杨氏则衰微。
二、羊舌氏与杨氏
羊舌氏之祖羊舌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姓氏》云:《闵公二年传》羊舌大夫,《正义》引谱云:羊舌氏,晋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新唐书》武公曾孙突,羊舌大夫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羊舌大夫,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名突。为羊舌职父,叔向祖。
雷学淇《世本校辑):淇按《世族谱》:羊舌氏,晋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左传》谓羊舌职,事景公佐中军尉,生子四:日伯华赤,日叔向肸,日叔鱼驸,日叔虎。《正义》据服氏注:疑夙即虎,刘炫谓别有季夙,依此是叔向兄弟,共五人矣。《新唐书·世系表》曰:晋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即羊舌大夫也。突生职,职五子。按曲沃武公生伯侨,则职为武公玄孙。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羊舌族氏:欧阳询《艺文类聚》羊门记一事云:昔有攘羊者,以羊头遗晋叔向,向母埋之不食。后三年,攘羊事发,追捕向家,检羊骨肉都尽,惟有舌存,国人异之,遂以羊舌名族。”不记所出。予按:叔向得姓久矣,盖询所闻之误也。《春秋左氏传》:“闵公二年,晋羊舌大夫为军尉。”杜预注曰:“羊舌大夫,叔向祖父也。”孔颖达曰:“此人生羊舌职,职生叔向,故为叔向祖父。谱云:羊舌氏,晋之公族。羊舌,其所食色也。或日:羊舌氏,姓李名果。有人盗羊而遗其头,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后盗羊事发,辞连李氏,李氏掘羊头而示之,以明己不食。惟识其舌,舌存因得免,号日羊舌氏也。”
以后说为是。叔向乃公族,不须受人羊头,是欧阳询将李果之事错记于食邑于羊舌为大夫的叔向身上。自羊舌大夫突之后,为羊舌氏。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前):晋卿士匄逐其甥亲盈,并杀盈之党箕遗、黄渊、嘉义、司空靖、邴豫、堇叔、邴师、申书、羊舌虎、叔罴十大夫。囚禁了伯华、叔向、籍偃。即因叔向为羊舌虎之兄的缘故。后来祁奚向晋平公说情,才解救了羊舌叔向,挽救了羊舌氏的家族。有羊舌氏然后有杨氏。
《吕氏春秋·开春篇》也载,祁奚解救羊舌叔向之事,为《说苑·善说篇》所用。昭公五年(前),才15年,羊舌氏仍为大族,羊舌肸地位显赫,“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伯华谋之,中行伯、魏舒帅之,其蔑不济矣。”杜预注:“四族,铜鞮、伯华、叔向、叔鱼、叔虎兄弟。”叔鱼名鲋。羊舌肸采邑为杨,以杨为氏,因又日杨肸。
昭公二十八年(前),祁盈因未秉告晋顷公而捕淫乱的家臣祁胜、邬臧,晋顷公便听卿荀跞(祁胜赂于荀跞)之言又执杀祁盈,同时又执杀祁盈的同党叔向之于杨食我,遂灭祁氏、羊舌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杨氏即羊舌氏,以叔向食邑于杨,故其子称杨食我。《论衡·本性篇)“杨食我即作“羊舌食我。”祁氏之地被分为7县,羊舌氏之地被分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
铜鞮在今山西沁县南,平阳在今临汾市。《史记·晋世家》亦说:“晋之宗家祁奚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祁氏、羊舌氏的采邑全被晋卿六家所分,并以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朔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
羊舌氏之族或被杀,或逃走,已经在晋国消失了。但其后裔杨氏、羊氏却繁荣昌盛,以弘农和泰山为中心,发展到全国各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