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到过南宫吗你知道南宫丹朱墓是尧帝之子的

丹朱是帝的长子,因出生时全身赤红取名“朱”。朱聪明,极智慧,是围棋始祖。朱生于丹渊,故称之为丹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贬于南方为候。舜辅佐天子时,改封丹朱为“房邑侯”,也称“房侯”。丹朱死后葬于南官古地,现有丹朱陵。

(紧接上篇)

关于丹朱死亡的年龄,推测在70岁之间。尧帝确定舜辅政时75岁左右,舜辅政尧帝近20年的时间,丹朱反叛是他到了南方三苗地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应当在舜辅政尧帝的晚期。丹朱是尧帝的长子,俩人年龄相差不会超过20岁,所以,丹朱死年应当是在70多岁左右。那么,朱死后为何葬于南宫呢?

第一个理由是让丹朱帝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丹朱自幼备受尧的厚爱,被尧封于唐地,在现在的唐县一带。舜帮尧帝辅政天下时,舜为了感激尧封尧帝长子丹朱为“房邑”侯。房邑在内丘、临城一带,此地山上有一座女娲住过的房子,因此得名,所以临城县又有房子县之称。房邑之地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山水秀丽,西有太行山,东近尧帝在尧山附近的城邑,是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路史国名纪丁》载: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丹朱被封房邑之地,说明三件事儿,一件是说明舜因禅让而对尧帝格外尊重,并对尧帝的儿子丹朱高看一眼;二件是说明舜和丹朱之间的关系正处于友好时期;三件是说明尧帝已经把自己的都城从北部滹沱河流域迁移到古邢地尧山一带。当然,丹朱对邢地的这块封地也是比较满意的。

丹朱聪明但脾气不好,随着他在父亲身边生活与父亲接触的增多,俩人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最后因政见不同走向对抗。尧帝认为丹朱不成器,不愿让他在自己身边居住,便下令丹朱离开房邑(临城县)的封地,“放帝子朱于丹水”。丹水在汉水一带,是因丹朱去后而有名。“放帝子朱于丹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流放之意,另一层是罚他到南方三苗地区征伐苗民、并做那个地方的诸侯。“苗民”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南,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是土著民族的聚集地,人们习惯称三苗或苗民。尧帝在部落征战中,曾征伐过三苗地区,因此他知道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让丹朱去三苗地区实际上是对他的一次惩罚。丹朱到三苗之地后,没采用武力而是采用友好相处的办法,和他们一同生活,传授农业技术,帮助发展农业,丹朱为苗人做了许多好事,备爱部落首领的尊重,被推崇为三苗各部落的共主,把丹朱视为天子。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益强大,加之丹朱很少参加尧舜组织的部落会议,引起了舜的不满,舜便在尧帝面前诽谤丹朱,挑拨父子关系,尧帝决定征伐丹朱领导下的三苗部落,由此拉开了征伐与被征伐的战争。另有一说,舜驾空尧帝,不让尧帝理政还把尧帝禁起来,为了不让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丹朱因得力大将巨人部落首领夸父逐“日”,误入大泽而死,失去重要助力,而帝舜有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

但不管事由如何,丹朱战败而死是历史事实。

丹朱虽然反对舜帝,但他毕竟是尧帝的长子又是黄帝之后,曾是尧帝心中的爱子,丹朱死后,人们行孝义以天下,将丹朱的遗体运回北方在其封地一带安葬,东阳(南宫)在其封地之侧,是丹朱生前的喜爱的地方,也是他的故里,将他葬于东阳,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仍然健在的尧帝及其尧帝家族的安慰。古书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河之南为阳,河之北为阴。南宫古地位于古黄河北岸,自然为阴之说。

所以说,东阳(南宫)是古帝王的故里之地,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理由是舜帝统治天下的政治需要

一是感恩尧帝,彰显仁德。尧帝70多岁的时候,感到身体和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便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商议推举大酋长的继承人。四岳十二牧酋长都推举很有政德的舜,但也有人提出让尧王的长子朱来当接班人。尧说:“我儿子丹朱的德才都不能与舜相比,把帝位传给舜,虽然丹朱不高兴,但是对天下人有利;把帝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高兴了,但天下人受害。我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丹朱一个人高兴啊!”尧决定让舜来接位,为了考验舜的才能,就让他率领众人在尧山大麓一带开发荒原,消除兽害。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另派出9个官员协助舜的工作,同时对他进行暗中考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考验,证明舜确实有领导才能。尧帝才决心让舜摄政,帮助尧一块治理天下。他们在宁晋县尧台村东北的地方搭建尧台,隆重举行禅让仪式,现尧台仍存。尧台长、宽各22米20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但它依然默守。

舜家世寒微,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父亲是盲人,母亲去世早,继母对其不好。其弟名相,心怀不测,多次与父母一起加害舜。但舜坚守孝道,以德以孝待人,为此深受社会赞颂。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史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听说这些情况后很高兴,让人给舜送去了衣服、琴和牛羊,还让人帮舜修筑了仓房。

舜统治天下后,虽然他对尧帝的尊重大不如从前,但在内心深处他对尧是感恩的。丹朱已死,舜失去了帝位的竞争对手,不必再担心丹朱会东山再起,无论从对尧帝的情感上讲,还是从个人政治需要上讲,稳定天下安抚尧帝及其尧帝的族人,是他必须做好、做漂亮的一件大事。所以,他在邢地距离尧城不远的地方南宫古地安葬了丹朱。这样做,一不失礼于人,二彰显仁德,收买民心。这种做法,也是舜帝惯用的政治手法。舜帝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小的时候多次谋害他,舜管理天下后,为了显示自己不计前嫌,宽厚仁慈,他把尧山附近的广阿地区封给象作为食邑,这就是后来的隆尧境内的广阿县或象城县。

二是监控苗民,防止丹朱的追随者再行事端。丹朱死后,舜帝对其苗民及后裔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分别迁移到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使之分而散之。他只所以把丹朱葬于邢地,远离南方,其目的就是防止苗民因祭祀丹朱再次聚集成势,让苗民在南方找不到他们所信仰的领袖的遗迹,从而失去精神上的寄托和信仰。同时,葬于邢地便于监控苗民等追随者的行踪。三苗反叛,矛头直指舜,认为舜背叛了尧帝并将尧囚禁起来,此举对舜影响很大。舜作为个人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加强对已经分遣各地的三苗之民的监控,将丹朱葬在距离都不远的南宫古地,是监控苗民的策之举。

还有一个原因,在舜辅政尧帝治理天下的后期,古邢地的尧山一带,气候异常,洪水濒发,尧山下的尧帝之都开始向山西古地的晋阳一带迁徙,邢地成为故都。在故都安葬帝子丹朱从情理上对得住尧帝家族,也对得住臣民百姓,同时又让它远离新都,避开了地缘政治的敏感性。

第三个理由是因后人缅怀丹朱帝而修陵

《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一说是丹朱为三苗首领曾称帝三年,所以丹朱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古地先民奉为衡山皇、丹朱皇;一说是尧帝晚年发现舜并非如先前表现的那样贤达,得知他与儿子丹朱的误解,也多是舜从中离间挑拨的结果,尧帝想见丹朱了解真情,之后封丹朱为帝,但舜从中作梗,极力阻挠,还将尧帝禁起来不让外人接近,舜借平叛三苗之乱之机,杀了丹朱。后人怀念丹朱帝,过了好长时间,部分流向山东、河北等地的苗民和丹朱家族的后裔,待时局好转后,在丹朱童年故乡的唐尧之地,为其修墓建陵,以滋怀念祭祀。从南宫市小关家庄丹朱墓遗留的西周晚期的瓦砾、陶片等物来看,不排除丹朱墓是周朝晚期的后人所建。周晚后期距尧舜时期已有年的历史,在漫长时间的过虑中,人们对丹朱和尧舜时期的事情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加之春秋战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大开放时期,人们有理由对丹朱时代的事情提出更多的猜想和判断,出于对古帝王的敬重以及霸业的需要,邢、冀二地的诸侯国大张旗鼓的修建丹朱帝陵也就成为现实。

南宫原名为东阳,何为东阳?

东阳与丹朱陵有何关联目前不得知,但东阳地处翼州之腹,尧山之畔,黄河故道之侧,是福地也是吉地,让丹朱帝在此安魂,应当说是最好的选择。

亲爱的条友们,你还知道尧舜的哪些故事,尤其是南宫居住的条友请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你那里的情况反映一下,你对他们的故事有何感想,请多多发表意见!

作者/来源:职场文化达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