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的大及村,最初名为“及村”,是由及姓人家建立的村落。据明正德十年(公元年)所著的《正德赵州志》记载,在那个时期,宁晋县将百姓编户划分为二十个里社,其中便有“及村社”。这也是当前笔者所能查到的有关大及村史料的最早记录。
明代《隆庆赵州志》卷一《里社》记载:“宁晋县编有二十个里社,分别是在城、沥城、延白、孟村、铺头、及桥、塔冢、于台、东陈、固下、纪家庄、刘村、圈里、三芝兰、新庄、丁村、官庄、沙良、崇德、齐里。”
清康熙年间所修撰的《宁晋县志》卷一《封域》中有记载:“宁晋县编户里社共有二十个,分别是在城、沥城、延白、孟家庄、铺头、及村、塔冢、鱼台、东陈、固下、纪家庄、刘村、圈里、三芝兰、新庄、丁村、官庄、沙梁、崇德、齐里。”此外,康熙版《宁晋县志》卷一《城北乡》还记录道:“大及村、小及村均距离此地五里。”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年)的《畿辅义仓图》中宁晋县的地图上,标记着“大及村、小及村”。
清宣统二年(公元年)日本侵华地图,东亚舆地图《北京》,直隶省宁晋县城北标注有“小及村”。民国十八年(公元年)《宁晋县志》卷一,宁晋县东区王村疃村庄有“大及村”。民国十八年即公元年,《宁晋县志》卷一记载,宁晋县中区塔留疃村庄中有“小及村”。
侵华日军所绘制的地图中,有一幅年的地图涉及《高邑县》周边区域,在宁晋县范围内标注着“大及村”。
19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刊印《河北分县详图》,其中在宁晋县境内标记了“大及村”。
年的侵华日军地图里,有河北省《赵县》周边的地图,该地图把宁晋县的大及村和小及村,错误地标注为“大吉村、小吉村”。就目前而言,这是笔者所看到的,将大及村和小及村误记成“大吉村、小吉村”的唯一记录。
部分当代书籍称大及村最初名为“大吉村”,其依据是什么呢?
有关宁晋县大及村、小及村这两个村庄村名的起源,年出版的《宁晋县地名志——宁晋县地名资料汇编》中有记载:
大及村,相传,明末清初,此地附近几个村庄接连出了不少达官显贵,在此建村的人为求吉利,希望能出贵人,故起名“大吉村”。后演变为今名“大及村”。
小及村始建于明代,彼时山西移民迁居此地建立村落。为求吉祥如意,因与大吉村相对,故而称作小吉村。后来,随着大及村的发展演变,它也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名字。
新编的《宁晋县志》并未仔细核查考证,而是原封不动地沿用了上述记载。还有些人依样画葫芦,随声附和,颇有以讹传讹的态势:“据说,在明初移民建村定居之时。村民为祈求诸事顺遂、吉祥如意,因而将村名定为‘大吉村’,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村名。”
请问持有这种观点的先生们有什么依据呢?是否有史实依据?要是有的话,那就拿出来吧!
年《宁晋县全图》中记录的大及村和小及村。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