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兴宁历代七处县治详解

(原创文章,转载请先联系)

兴宁龙川长乐永安四县疆域总图

首先,古兴宁与今兴宁实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古兴宁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从龙川析出,以古兴宁江(今为五华河)为县名,以今五华华城为重心,统兴宁、长乐全境、永安(今紫金)东北境(北琴江和南琴江之地,时谓右别溪与别溪),龙川东部、兴乐都(今龙川紫市镇、黄布镇),平远大信乡诸地,今兴宁则辖古兴宁析出的齐昌县为境。

历史上,兴宁疆域与五华、龙川纠割甚多,与平远亦有分合,但与梅州却从来地志无涉,直至雍正十一年从潮州析程乡才改属嘉应州。龙川、兴宁、长乐从秦汉起一直都是客家文化的中心地带,比梅州、梅县的历史长得多,所以现在标梅州为客都完全是主观臆断,并不符合事实。

古兴宁县治疆域多有变迁,县治之地共有七处(包括齐昌县治)。

1、雷公墩(华城),晋咸和建县之初设县治于雷公墩(第一县治)。

《宋书州郡志》:东官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领县六……兴宁江左立。《长乐志》载:国初长乐县兴宁驿驿丞凡三十七八,顺治十六年裁案,是地土人呼雷公墩。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兴宁晋县有揭阳山兴宁江(今五华河)左师(今宁江)右别(今琴江)别溪(北琴江)。《明史》:洪武初,兴宁驿迁长乐县南(实为西南),即兴宁旧县地也。

2、义尚围(宁新,晋元兴时县治)

兴宁县志,其有文献可考者,从明永乐至清咸丰,共修篡续编十一次,但均无此处县治的记载,盖兴宁自立县始,历多次迁治并民乱,甚至县治被毁,至前代文献遗失,故皆以“前朝无考”代之。惟兴邑人氏胡曦撰《兴宁图考志》时详加细考,推断出这处县治。

宋乐史《太平睘宇记》:兴宁汉龙川县地,晋元兴中置兴宁县治平原,县有左别溪在县西北,从龙川县界来,与右别溪合流至潮州入海。此处县治很明显不处于长乐,因为长乐四履皆山,惟兴宁四至平坦,处于宁江平原。

胡曦之弟胡曔《兴宁县山志》:广南城邑,古多土垣,时有废之,元兴更营县治亦非无见。查去今神光山西南五里(或应为东南)曰义尚围,故老言旧日曾与此筑城,今其地南岳庙尚有城隍神一区。

城隍,古代神话相传是城池的保护神,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经济发达,凡有城市就建有城隍庙,城隍信仰更为普遍。反过来也可以说,有城隍的地方必曾有城。

刘熙祚《崇祯兴宁志》:罗岭在县南六里许,罗孟效家在此故名……南岳宫在县南三里林頭乡。

明祝枝山《过林头,看修竹数里不断甚爱戏题》:五寸冲牙丈八矛,装成十万绕林头。莫欺楪子兴宁县,一半人家千户侯。

3、佗城(龙川,南齐时县治)

地图参见总图

清郝玉麟《广东通志》:梁兴宁县属东莞郡,天监中省齐昌雷乡(龙川析出,县治佗城)二县并入。雷乡既入兴宁,则必移治于佗城,至唐天授复置雷乡而他徙。

阮志云:天授时分河源立雷乡不及兴宁。

又郝志云:天授二年析兴宁置雷乡不及河源。

姑且不理当时谁多谁少,但却可以证明梁省雷乡时是一分为二,东境入兴宁,西境入河源。

南宋王象之《与地纪胜》:旧图经云齐昌故县在兴宁县东一百五十里。此处的兴宁县指的就是南齐时治徙佗城的兴宁县,佗城至今兴宁恰好一百五十里也。

4、紫金山北(华城,唐天授时县治)

地图参见总图

《大清一统志》:嘉应州长乐县,汉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以后为东官郡兴宁县地,五代南汉时移兴宁县来治,宋天禧二年兴宁还故县,以其地为长乐镇。

在南汉之前,兴宁已两次设治长乐,之所以在南汉移治时不说故县而在天禧移治时却说还故县,乃因为南汉移治长乐是在丫下而不是在以前旧址,故此天禧间“长乐”非南汉时“长乐”(详见丫下县治)。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曰:兴宁晋于今县西三里置兴宁县。

此一条,兴宁诸志越说越乱,无有清楚解释者。惟胡曦在《兴宁图考志》中指出明清各志俱把“今县”当成明清时县治或洪塘坪县治,以今之疆域解释古之地理实缪也。盖提出:《元和志》成书于唐,所谓今县即唐时所置兴宁新县治,在紫金山北。长乐县治西三里今称废兴宁驿者乃晋时所置兴宁县治,驿前临江,南北诸山,磥砢多石,夹水而驰,吉圃所云六石山者殆即指此。此谓以唐考晋,以宋考唐,几近事实也。

5、兴乐都丫下圩(南汉宋初兴宁县治)

兴乐都原委

《长乐志》:明嘉靖元年,佥事施儒请分北厢金鱼、丫髻两乡置兴乐都,旋以兴乐益龙川县。金鱼、丫髻两乡分别为今龙川黄布、紫市镇。

长乐台之迷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在长乐县五华山下者,曰长乐,佗受汉封时所筑。长乐本龙川地,佗之旧治。五华山位于华城西北,但却至今无法证明长乐台遗址在此。

年狮雄山遗址的发现,一度让世人以为就是长乐台遗址,但随着年的再次考探,否认了该址是长乐台的猜测,长乐台遗址再次成迷。

岐岭,晋宋以来未祥其名,唐曰循广二州分水岭,后常衮谪潮州经此后人曰丞相岭,岐岭之名未知取于何时,应是因铁场水与罗经水在此分歧而得。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兴宁汉龙川县地,晋元兴中置兴宁县治平原(指义尚围),伪汉刘移旧县(指唐时所置县治紫金山北)西六十里,地名长乐。

此“长乐”是因长乐台得名,盖南汉时赵佗所筑长乐台应该尚未废,今岐岭近地因此得名长乐。至后来长乐立县,长乐志拘泥于“长乐”之名,反将雷公墩近地称为长乐,并强行将附近山坡冠以“五华山”之名,以致失了长乐台踪迹,此乃兴宁明代之前文献皆沦失之故也。

胡氏《兴宁图志考》详细考证:今长乐县南北诸山夹水东走,别无险隘,由废兴宁驿濒江,西三十里曰青溪驿,又十里曰岐岭……兴宁江水至此始通舟,为汉南海入揭阳门户,又十里曰天羊山(俗称丫顶,又作鸦髻,今称雅寄),其最高处俗称韩愈韩昌黎所经之蓝关跨其上,出隘为今龙川县东界,又数里曰丫下圩,其地平衍,金鱼丫髻诸山绵亘东南,即明嘉靖以前之长乐县兴乐都,毗连今龙川通衢司地,乐史所云地名长乐,南汉宋初兴宁县治故址实在其处,意尉佗筑台必据天羊陕隘,乃足为控扼一方形势。施儒置兴乐都实以兴宁长乐旧县名之。宋天禧兴宁县治复迁长乐镇(雷公墩始称长乐镇,在此之前长乐应为岐岭附近),至周彦先知县(崇宁之前)时移治齐昌废县。

综上,在宋天禧前,“长乐”一名应该是指今岐岭附近,长乐台亦应在周边,而今华城亦曾称长乐镇,则是天禧以后之事,否则,为何在华城附近遍寻不得长乐台遗址?

6、洪塘坪(今宁中枫林坪,又称枫林老塔下,宋熙宁时兴宁县治,旧齐昌县/府治)

地图参见总图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昌废县在兴宁县北齐置,志云南汉置齐昌府,使其子守之,在今县北五里洪塘坪。

明黄佐《广东通志》:宋周彦先知循州兴宁,相县南(应作东南)三十里宁昌驿为治所。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年)析古兴宁江及右别溪(今琴江)置长乐县(今五华县),并将永安北部归永安(今紫金),兴乐都地归龙川,原齐昌县(古左别溪即今宁江地及平远大信地、霍山以东地)归兴宁,治设洪塘坪。

7、今市政府所在

地图参见总图

此后,除霍山以东地于元朝归龙川,大信地明朝归平远外,其余地域未再变动。明洪武二年(年)县令周士贵移治于今兴城。

古兴宁重心一直在佗城、华城之间,在长乐建县以前,今兴宁境为齐昌县、为齐昌府(第一次成为龙川、五华、兴宁的中心)、为宁昌乡,直到古兴宁析出长乐,齐昌境才继承兴宁县名至今。

以上若有错误,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