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路钦淋
绿野春风起,耕田最当时。3月10日,垄上行小刘村科技示范园内,喷灌机‘吐’出的小水雾静静地滋润着麦苗,田野里春意浓浓。
农歇间隙,忙活了一上午的老乡们站在田埂上,聊的起劲。
“今年光在‘垄上行’就挣了3万块吧?”“至少4万!”村民刘彦秋,不好意思地“纠正”村干部,常年在外务农被风吹皴的黑红脸颊显得更红了。
“多亏有了‘垄上行’!如今我只管把庄稼‘侍弄好’好,不愁卖个好价钱。”村民耿苏生满怀笑意。
“垄上行”全称“垄上行土地托管协会”,是宁晋县科协领办成立的新型农业互助合作平台。协会以“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托管服务模式为核心,打造了以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协会、村两委、村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3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宁晋县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科技服务和农资产品供应等情况,对这里“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的“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表示肯定,指出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拓展成效,积极在全省探索推广。
目前,垄上行土地托管协会覆盖全县16个乡镇、街道,在68个村托管余亩土地,其中,55个村通过领办合作社集体收入达到了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余万元。
“你去打工,我来种地”
垄上行小刘村科技示范园。长城新媒体记者路钦淋摄
冬小麦是夏粮的大头,也是一年里的头一季收获。当前,宁晋县白木村余亩小麦已开始返青起身,再过两个来月就要成熟了。
10日下午,白木村一块麦田里,村民刘西尊正察看苗情。
“这几天,地里的活儿主要就是浇好地,保好苗儿!”宁西尊告诉记者,自己种了半辈子田,怎么也没想到年龄大了,“种”田倒多了,还“种”的很轻松。
年宁西尊把家里的地全托管给了“垄上行”,自己变成“上班一族”,白木村近亩农田的耕、种、浇、药、收,都归他管。
宁西尊所说的“全托管”是协会实行的土地托管形式之一,协会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服务,会员每年分夏秋两次从协会领取每亩地元的收益金。另一种是半托管,协会提供机耕机播机收、化肥种子、打药浇水服务,会员按照实际需要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支付服务费。
宁西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种地,除去各种费用,每亩地每年收入大约元。实行土地全托后,‘甩开手’还可以收元钱,给协会浇地、打药,年收入至少也有五六千元。”
“不管耕种不投入,拿着土地来入股,生产收益有保证,打工挣钱两不误。”为便于理解,宁晋县科协主席成智杰念起了自编的顺口溜。他向记者介绍,协会负责整合资源,村两委成立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村合作社自主经营,将农资、农机等生产投资交给服务中心,协会像淘宝平台一样协调服务组织开展生产服务。村合作社验收服务合格后,由协会向服务组织支付费用,农资、农机等农业服务公司,以服务成本做价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
种地越来越省事儿
垄上行小刘村科技示范园。长城新媒体记者路钦淋摄
宁晋是河北省最大的产粮县,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80万吨以上。但这里也是十分缺水的地区,过去“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
“每到春灌,俺们附近几个村都要抢水浇地。赶上干旱的年景,机井里都没水可用,愁死人!”耿苏生是白木村人,家里有12亩地,每年春灌,他表示“很受伤”。
不过今年耿苏生倒是过得清闲。问起原因,他笑了笑,“有人帮我干这个活了,干得比我还好!”
只见他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