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绍二十六浅析上巳节宴会上袁绍异常举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419/4611194.html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二十六)大会宾徒

文:小A斯蒂芬

在中我们通过猜想分析了赵岐和解关东政治事件的始末经过和真实的情况。

袁绍可以说是在这场政治谈判中做出了相当大的妥协,除了一个冀州牧的正式任命,他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这一步对于袁绍来说走的非常之正确,也至关重要。因为有迹象表明,活动在冀州西部的黑山军一直处在与公孙瓒联盟的状态。所以龙凑之战如果再继续鏖战下去,袁绍失败的可能性将会非常之大。

公孙瓒自身也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之所以没有继续与袁绍纠缠,之所以选择接受了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完全是因为他的荣誉感,让他必须接受我们猜想下赵岐代表朝廷赋予他的秘密使命,也就是遏制甚至除掉刘虞的计划。虽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是从赵岐代表朝廷封赏公孙瓒的“蓟侯”爵位上所产生的深度分析和理解来看,这应该是一种事实。至少汉献帝朝廷应该是有过除掉刘虞的想法和计划的。

对于公孙瓒来说,这种对荣誉感的执着,让他错过了战胜袁绍的大好时机。也断送了他自己的称霸之路。

而对于袁绍来说则恰恰相反,在赵岐和解关东的谈判中选择妥协,保存自己的实力,是他非常成功的一个重要决断。只有这样,袁绍才能够腾出手来去平定黑山军以收复被其占领的冀州失地。

在这里需要说一下赵岐和解关东与袁绍平定黑山军的先后顺序。因为这件事在历史上是有过分歧的。在《英雄记》的记载中,赵岐和解关东是发生在袁绍平定黑山军之后的。这种顺序让许多人产生了袁绍在与公孙瓒交战的同时,抽出身来去打了一下黑山军的想法。但是这种顺序实际上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假如公孙瓒的实力真的如此之弱的话,袁绍也就根本没必要接受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了,他大可以继续与公孙瓒纠缠直到将他彻底的消灭。毕竟在袁绍的心中,还是不太愿意承认汉献帝朝廷的正统性的。他一直都是刘虞“当为天子”的支持者。

所以袁绍率先接受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正好可以说明,他急需要结束龙凑之战的鏖战泥沼。在这种状态之下袁绍也不可能腾出手来去打黑山军。因为那样做只会使自己陷入到双线作战的被动状态之下,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所以袁绍应该是先接受了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然后才去平定的黑山军。在《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范晔和司马光也都纠正了《英雄记》中的这种时间上的错误。

范晔

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结束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到了初平四年(即公元年)的二月份,袁绍和公孙瓒也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兑现谈判中的承诺,各自引兵撤退。据史书记载公孙瓒与他任命的渤海太守公孙范一起返回了幽州蓟城,这说明他的势力的确是撤出了渤海郡的地盘。而袁绍则是引军南还,并在不久后的上巳节,在一个叫做“薄落津”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史书中把这件事称作袁绍“大会宾徒”。

所谓上巳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就是阴历的三月三。最初这一天是一个祭祀黄帝诞辰的日子,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了到水边聚会饮宴郊游,祭祀祈福除灾去邪的日子。

上巳节

据《水经注》记载“漳水经钜鹿故城西,谓之薄落津。”

今天的巨鹿县,位于河北省省邢台市中部。我们现在不知道郦道元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的巨鹿县具体位于何处。他认为漳水流经当时的巨鹿县故城西部的地方叫做薄落津。但是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的时候认为“廮陶有薄落亭”。廮陶读作(yingtao),就是今天邢台市的宁晋县在唐朝天宝元年(公元年)以前的称呼。也就是说李贤认为廮陶县的薄落亭,应该是与袁绍“大会宾徒”的薄落津有关。这是我们现在两种对于薄落津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至于哪一种说法正确,还要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不管怎么说,袁绍在上巳节这一天,在薄落津举办了“大会宾徒”的宴会,应该是代表着他的一种对过去的告慰,和对新起点的展望。

个人猜测,吕布应该是参加了这场袁绍“大会宾徒”的宴会的。

吕布

吕布在长安与王允除掉董卓之后,又遭受到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的战事,最终被军中的“叟兵(即以四川叟人为主的部队)”背叛,不得不逃出长安城。

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布与傕战,败,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也就是说吕布逃出长安之后先是投奔南阳袁术,希望袁术看在自己杀董卓为袁氏家族报仇的功劳上会厚待自己。可是由于吕布自身容易骄傲自满的性格,导致他被袁术所忌惮,最终只能在钞略了南阳一番之后投奔到河内太守张杨的帐下。

吕布和张杨本来都是并州刺史丁原的属下,所以算得上是老相识。正常情况下,以张杨的性格绝不会亏待吕布。吕布也应该是产生过留在张杨手下继续效力的想法。可是由于长安城里的李傕等人给张杨发去了“购募求布”的诏书,也就是悬赏吕布的公文,这件事让疑心病很重吕布心中不安。实际上当时在张杨的幕僚中也的确产生了是否杀掉吕布的分歧。

在这种状态之下,吕布也很坦诚,他直接去找张杨,说道:“与卿州里,今见杀,其功未必多。不如生卖布,可大得傕等爵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与其杀了我,不如活着把我交给李傕,以换取功名爵位。

吕布虽然坦诚,但是他却小看了张杨。张杨只是淡淡的回复了他一句“以为然”就再也没有了后文。

张杨

实际上,张杨在历史上以“性仁和,无威刑”而著称于世。有一次他的属下谋反做事不密被张杨抓获,张杨痛哭流涕的对这个属下进行规劝,可就是不肯对其用刑。所以张杨绝对不会把吕布交出去,或者杀了吕布,他只会看在与吕布“与卿州里”的情谊上保护吕布,重用吕布。

但是这样做势必又会给张杨带来许多的麻烦,尤其是与长安朝廷的关系。吕布自身也是可以看到这一点的,再加上张杨的守成性格,并没有争霸天下的意向,这又让吕布的能力难以施展。于是在权衡许久之后,吕布选择了离开张杨,投奔袁绍。

从吕布离开长安到他决定投奔袁绍的时间脉络上来看,这时候袁绍应该是已经接受了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很可能就是在他薄落津“大会宾徒”期间。

有了号称天下第一武将的吕布的加盟,袁绍这一回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不过也就是在“大会宾徒”宴会开始的时候,一段噩耗突然传来。

原来,驻守在魏郡的守军突然叛变,与黑山军于毒所部联合颠覆了邺城。这其实是断了袁绍的后路。假如这件事再早一个月发生,龙凑之战的结局恐怕都不会是谈判和解的情况,恐怕袁绍因此被公孙瓒吞掉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幸好,这时候,袁绍已经暂时摆平了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可以专心的处理黑山军的问题。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当时“坐中客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绍容貌自若,不改常度。”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袁绍属下听到邺城被黑山军占据的消息之后,都非常的忧郁震惊甚至是由于恐惧过度而大哭起来。可是袁绍却表现的非常的镇定自若。

许多人都以这个故事来证明袁绍有一个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性格,在《献帝春秋》中甚至还有袁绍带领大家“引满投壶”的记载。

所谓“引满投壶”,就是众人轮流将箭杆投抛至酒壶内,以输赢评定满饮一杯酒的游戏。春秋时代开始出现,早期为上层贵族宴会上的余兴节目,后来见于各个阶层,一直到清末时依然广为流传。

引满投壶

也就是说袁绍在听说了邺城被黑山军占领的消息后,依然谈笑风生,甚至还和大家做起了游戏。

不过也有人认为,袁绍的这些表现具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嫌疑,理由是对于冀州,袁绍本就是个外来人,他没有家人被留在邺城,因此他才会报以了这种漠不关心,甚至是看热闹的小人嘴脸。

但是,如果你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完全是黑袁绍的这些人极端狭隘的思想表现。袁绍即便是没有家人被留在邺城,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去看热闹。因为他此时此刻的身份已经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冀州牧,魏郡的背叛和邺城被黑山军占据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应该算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无论如何都是他必须要去摆平的头等大事。否则不但会给他的事业带来重创,严重的话连性命恐怕都难于自保。更何况有史料可以证明,袁绍还是有家人被留在邺城的。

那么对于袁绍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容貌自若,不改常度”,我们需要怎么来理解呢?

个人感觉,首先我们需要肯定袁绍性格中与生俱来的优势。在界桥之战的时候,袁绍曾经在身边只有一百多人的情况下被公孙瓒两千多人的白马义从所包围。当时田丰想要拉着袁绍躲藏起来,可是袁绍却把头盔丢到地上,说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然后他指挥属下发动反击,一直坚持到麹义率兵解围。

许多人从这个故事中品味出袁绍的勇猛无畏,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袁绍把头盔丢到地上的镇定与机智。

袁绍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的主帅、领袖,在带兵打仗的时候,他所使用的头盔与其他人的头盔肯定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应该一眼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军事地位和级别。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摘掉头盔丢在地上的举动是导致《英雄记》记载“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卻”的一个原因所在。试想假如袁绍没有丢掉头盔,而公孙瓒的骑兵也因此判断出这一百多人中的统帅有可能就是袁绍本人的话,他们还会“亦稍引卻”的退兵吗?那还不得抓住机会往死里打。

所以袁绍在如此混乱危机的时候,能够想到丢掉自己的头盔来迷惑敌人,与他后来在面对魏郡反叛、邺城被占据的情况之下,依然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表现,有着相同的始发因素。也就是来自于他本身性格中的天生优势,袁绍就是一个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人。

不过,我认为袁绍在面对魏郡反叛、邺城被黑山军占据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种种表现,还应该饱含着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对自己在赵岐和解关东的政治谈判中所做出的妥协,给予了明智的肯定。假如此时此刻,袁绍还停留在与公孙瓒龙凑之战的泥沼之中,而魏郡和邺城却被黑山军占领的话,袁绍腹背受敌还是小事,他属下中的混乱程度将会不堪设想。

后来袁术与曹操之间的陈国之战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而导致了袁术最终的失败。

所以,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听到魏郡反叛、邺城被黑山军占据的消息之后,在自己属下当中所引起的混乱,而采取的稳定军心的策略。

作为一个主帅,首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自身的慌张。假如你自己已经乱了阵脚,属下只会加倍的无所适从乃至军心涣散,这样的军队还怎么打仗,怎么打胜仗呢!所以袁绍必须表现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姿态,来让属下安心,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袁绍的这种优异于常人的表现也终于得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有利结局。在参与魏郡造反的人中有一个叫做陶升的人,本来只是内黄县的小吏,造反后自封了个平汉将军。不知道他是与袁绍有旧,或者是受到过袁绍的关照,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在面对如何处置袁绍以及袁绍部属的家人问题上,与其他造反的人产生了分歧。

陶升

于是他就率兵从邺城西门抢先进城,把袁绍以及袁绍部属的家人们全都保护了起来,后来还用车子把这些人护送到了斥丘。袁绍也因此率兵继续南下来到了斥丘。

斥丘县的故城遗址就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东南十三里的地方。当时是属于钜鹿郡辖下。袁绍到达斥丘县之后,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算是对他保护自己和部属家人的一种奖励,但是这个人估计也没什么能力,自此后就消失在历史的记载当中。

按照《后汉书》中的说法,袁绍在初平四年的六月份起兵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口,去讨伐黑山军于毒所部。袁绍围攻了五天五夜,才攻破了于毒的营寨,斩杀了于毒以及他的属下有一万多的首级。在《英雄记》中,袁绍顺便还杀了长安城所任命的冀州牧壶寿,估计就是韩馥自杀之后,董卓被杀之前,朝廷所任命的冀州牧。看来当时的朝廷并不认可袁绍接管冀州的事实,魏郡的守军之所以会造袁绍的反,估计也和这个冀州牧壶寿有着一定的关系。

于毒

今天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庙口乡境内的鹿肠山上还有一段断壁残垣,据说就是当年于毒的营寨遗址。能够让袁绍攻打了五天五夜的营寨,想来当年也是尤为的坚固。大家有机会不妨去参观一下,去领会一下历经千年风霜的孤寂与落寞。

袁绍消灭了于毒所部之后,就继续率兵“寻山北行”,也就是顺着太行山向北进兵,北上去讨伐盘踞在这一线的黑山军。一路上也非常的顺利,先后消灭了左髭丈八等部,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部,共计斩杀了数万敌人的首级,并捣毁了他们的营寨。

最终,袁绍与黑山军的大BOSS张燕,相遇在了常山。

那么,袁绍与张燕之间的战事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吕布在这期间对于袁绍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继续为您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年8月27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