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起,河北遭遇极端强降雨过程。受强降雨影响,河北多地道路积水明显,致使部分房屋受灾,有居民被困。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于7月31日18时针对河北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山东多支救援队连夜驰援河北,参与抗洪救灾。
7月31日,阳信九九五八应急救援队组织6名经验丰富的水域救援队员,携带两艘冲锋舟、夜间照明、水域救援绳等水域救援专业装备,驾车多公里到达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大曹庄镇开展工作。
8月1日,来自山东济南的平阴朝阳救援中心15名队员到达河北省涿州市西坛村,救援人员乘冲锋舟对受困群众展开救援。
8月1日,冠县特战救援队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整装出发,支援涿州。
8月2日,青岛九九五应急救援队第一梯队于邢台连夜安全转移出余名受困群众后,没来得及休息,又迅速赶往涿州。
……
灾害面前,山东人永远不会袖手旁观。
无论哪个省份、哪个地区遇上什么样的灾难,山东人永远冲在支援的第一线。非典送粮食,新冠送“医疗”,雪灾送能源,洪灾送皮船,每一次的驰援都有山东人的身影。网友都说,山东每次都是缺啥给啥、要多少给多少,不存一点的“私心”。行动上更是随叫随到、不叫自发也得上,保证支援到位。
不仅物资保障做到位,在抗洪一线同样是好样的。面对凶猛的洪水,山东男儿勇敢无畏、毫不退缩,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心齐力、风雨共担,洪水中的山东力量让人动容。
洪水无情人有情,温暖感人的画面在受灾地区每天都能看见。
在邢台,2个月大婴儿被困积水中,山东民间救援队队员高举双手托举婴儿,将被困婴儿从齐胸积水中平安转移;在涿州,一名山东救援队队员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充饥,因为长时间泡在洪水中双手冻得不停颤抖,他迅速吃了两口饼干后,马上又投入到救援当中。
说的多不如做的多,百姓的事无小事。山东人,总是会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给你最真诚的帮助,用一点一滴的热心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山东人勤劳勇敢、豪爽善良的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日常生活中积蓄力量,日积月累而来的。
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山东人的“精气神”。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山东人的性格,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这里历史资源丰富、文脉源远流长,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品质深深镌刻进每个山东人的骨子里。
丰富的文化积淀,多彩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热情豪爽的山东儿女,也塑造出了山东人身上那股让人称赞的“精气神”。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是对红色精神的最好传承。
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进入新时代,山东自觉扛起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高地。红色文化中,不仅饱含着无畏的革命精神、不屈的民族意志,也蕴藏着昂扬的革命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山东救援队的队员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不畏困难的坚韧意志,看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新时代对红色精神的最好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根植心中,不断激发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散发更加迷人的时代魅力和时代价值。
厚植文明沃土,让“美德+信用”同频共振。
山东人忠实厚道、勤俭朴实、乐善好施的人格形象,深深地扎根于齐鲁大地,沉淀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成为代代相传的风尚。
诚信经营、热心公益回馈社会的山东企业家王利民、八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妻子的东营市王营村村民王余三、空手夺刀护学生的胜利油田矿区物业服务中心员工姜琳、为救火中老人导致缺氧性脑损伤的烟台个体工商户刘长伟……这些我们身边的山东人,在普通的日子里埋下的爱与美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苍天大树,传递出改变社会的巨大能量。
近年来,山东各地以实际行动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新方式,倡树新时代文明新风,传递温暖和文明,将美德与信用融入文明实践内涵,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今年4月,山东在全省确定34个试点地区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先进经验也在全省广泛推广。
在齐鲁大地上,让美德和信用同频共振,持续擦亮“厚道山东人”金字招牌,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以精神的力量厚植文明沃土。
岂曰无“依”,与子同袍。在自然灾害面前,鲁冀同心,彼此就是对方最坚强的后盾。愿洪水尽快散去,愿灾区群众平安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