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春上古史论15轩辕丘在哪里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448270.html

《史记》依照上古时代留传下来的资料,从黄帝开始,大致描述了中国文明开始和整个上古时期的发展脉络,给出了黄帝、炎帝、蚩尤部落战争的地点,实际上提醒我们,从黄帝开始的上古历史就发生在河北省。

从《史记》和先秦典籍看,直到帝尧禅舜、大禹治水,炎黄部落尚未离开河北省邢台市的“大陆”,而炎黄部落明确的迁徙记载出现于夏朝。上古时代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黄帝到大禹应当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生活,有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这一区域应当有大量近千年连续的同一文化脉络遗迹。

从晋西南陶寺遗址所处地区考古发掘来看,显然不符合这一要素,陶寺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那里是一个至少两次被征服的弱势群体。陶寺当地族群规模不大,文化具有封闭性,与大都无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炎黄文化有明显不同,中期更与炎黄部落的强势崛起特征不符。

颛顼大帝“绝地天通”,开展了伟大的改革,巫教和原始宗教退出炎黄部落历史舞台,宗教归于王权,这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是文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至少说明此前国家已经建立。大凡重要的社会改革,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国家肯定不会冒险进行改革。这说明颛顼并未离开黄帝部落原生活区域,而黄帝留给颛顼的也必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除了《庄子·徐无鬼》、《抱朴子·内篇·地真卷十八》等黄帝在邢台的历史文化记载,还有很多黄帝遗址可以佐证,比如内丘、隆尧干言山,就是轩辕山。

轩辕是一个响亮的声音。笔者下面会介绍,轩辕意味着轩黄帝发号施令。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尧山县:“干、言山,在县西北五里。《诗·卫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寰宇记》以为即此山也。《隋志》内丘县有干、言山。”干山和言山均始于内丘县,连绵起伏至隆尧县西部,二山是姊妹山,合称为“干言山”、“干言岗”或“干言丘”。黄帝在干言山(丘)一带生活是历代邢台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世代相传至今,干言丘就是轩辕丘。

王跃山《邢台历史文化初探》认为:“‘轩辕’‘干言’是同音假借。干言二字的发音是轩辕的转化,轩辕是形声字,其声符‘干袁’与干言谐音。”

笔者认为,“干”是轩字的省笔。爰,《说文解字注》释:“籀文以为车辕字。段注:此说假借也。辕所以引车,故籀文车辕字只用爰。《左传》:晋作爰田。《国语》作辕田。《地理志》:制辕田。《食货志》云:自爰其处。孟康云:辕爰同。此又皆假辕为爰也。”可见,辕同爰,轩辕即轩爰。

按知识贝壳通假字的说法,爰,通“曰”,即《论语》“子曰”之“曰”。按:参看《尔雅·释诂》。黄侃《经传释词》笺释:“爰”、“曰”音近。《诗经·小雅·鸿雁》:“爰及矜人。”汉郑玄笺:“爰,曰也。”《尚书·洪范》:“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曰是说话的意思,即言也。《说文解字注》释:“曰,?也。?者,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可见,言是辕的假借。

言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说话,也有政令、号令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抑》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因此,轩辕(言)丘可理解为轩黄帝发号施令的地方。

干、言山脉自邢台市内丘县境内的北部起,与流经其北的泜河平行向东绵延数十里,山脉的东端就是《帝王世纪》所云帝尧都城“古柏人城”。黄帝部落是从内丘的山区逐渐东移,而“干言丘”一带就成为黄帝部落核心区域,也是黄帝部落进一步壮大的地方。

据《姓解·六三》、《姓苑》等记载,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号为姓,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黄帝,少典氏之子。黄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言氏同样是黄帝后裔姓氏,辕氏或为“言”氏,而“干”是轩字的省笔,根据相关姓氏资料,最早的“言”氏和“干”氏一样均来自黄帝部落。

以上是“轩辕”和“干言”姓氏关系,从地理位置考虑,亦能证明“干言丘”就是“轩辕丘”。

前文曾述“中丘”是道家所称“燕南赵北三宫宝地”,与道家、黄老道学、太平道之发源有直接关系。道家之九宫贵神坛位置关系即来自“中丘”实地方位。

《旧唐书·礼仪志四》记载:“(苏嘉庆上言)请于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其坛三成,其上依位置九坛,东南日招摇,正东日轩辕。”按此说法,“招摇”、轩辕应当相距不远。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招摇山即招摇之山,《山海经·南山经》云:“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说明招摇之山是鹊山山脉的首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曰:“(内丘县)砺水出于此。又鹊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扁鹊封此。又蓬山,在城西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龙腾山,以山有骞举之势也,龙腾水出焉。”招摇山是鹊山之首,位于邢台市内丘县境内,鹊山又名龙腾山、蓬鹊山。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曰:“湡,读曰容。《水经注》:湡水出襄国县西山,昔牛缺遇盗于沙、湡之间。”所谓“有招摇山,融水出焉”之融水即指湡水,鹊山山脉即其发源地之一,招摇之山是鹊山山脉的首山,位于今内丘县境内中部。

“干言山”即“轩辕丘”,位于内丘县东北部和隆尧县西部,其与招摇之山的位置关系符合《旧唐书·礼仪志四》所云“东南日招摇,正东日轩辕”。

《李树春?上古史论》是系统性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章系列,会在前后不同文章多次举证重要内容。今再对“轩辕丘”位置证明如下。

来自百度素材图片内丘太子岩

《山海经·北山三经》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是善惊,其鸣自詨。……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以上记载明确指出轩辕之山属于太行山,而石家庄一带的太行山旧称恒山或常山,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一带则称王屋山,太行山就是王屋山以北到石家庄以南的太行山。

“有鸟焉,其状如鹊”暗指太行之山距内丘县鹊山不远。“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上古时代,河北省南部气候温暖,有竹子生长。轩辕之山前文有“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的记载,虖池即滹沱河,在太行山东麓的主要流域是石家庄地区,汉朝以前滹沱河流经邢台市宁晋县,以上记载说明轩辕之山位于太行山北部、石家庄恒山以南,距内丘县鹊山不远,距离滹沱河不远。“干言山”即在鹊山东北方向。

“轩辕之山,其上多铜”也是证点,历史上,河北省铜矿分布在迁西县、青龙县、内丘县、沙河市、赤诚县、承德市、兴隆县、平泉县、涞源县。在所有铜矿产地中,离滹沱河最近的只有内丘县,内丘县鹊山山脉盛产铜矿,至今硫铁、铁、铜、钴镍矿仍在开采,早期其铁矿、铜矿地表出露,埋藏较浅,古矿洞遍布,铜矿开采已有数千年历史。可以看出,《山海经·北山三经》将“轩辕之山”视作鹊山山脉之东部余脉,后续文章将有《山海经·北山三经》的详细论述。

《山海经》有很多代指和暗喻,“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中,“枭”指赢姓秦氏(后续文章详述其历史文化),黄鸟也指赢姓,《国风·秦风·黄鸟》道:“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诗是春秋时秦国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子车氏三子的挽诗,诗境凄惨悲凉。故而“黄鸟”指代赢姓,又以赢姓指代“轩辕之山”一带是黄帝部落生活地。

《山海经》为什么用赢姓来代表轩辕黄帝生活地?

《通志·氏族略》舒蓼氏条下引《世本》云:“偃姓,皋陶之后。”沈长云先生认为:“近出马王堆帛书《五行》引《毛诗·北风·燕燕》之‘燕燕于飞’句,‘燕’字作婴,而《阜阳汉简》所引《诗经》则作‘匽’,婴与嬴声韵俱同,匽即偃,故可确证嬴偃二字古音实同。”先秦文献未记载偃姓,偃姓实际上就是嬴姓,二者本身即互通。自皋陶,至商周,到秦朝的一千年时间里,嬴姓都是黄帝之后的贵族姓氏。“匽”本义为“帝王退休”,“偃”也就表示为“退休帝王之族人”,“偃姓”暗示为留守帝王退休之地的家族。这个帝王当指黄帝。

所以,《山海经》在描述轩辕丘时只用赢姓指代。

内丘县史村屯毗邻赢姓李氏祖籍地李昙大墓和家族墓,其地名由来:古代史村西有大墓,有看坟人,逐渐发展为村庄,距离史村较近,故名史村屯。而史村北部即邵明村,殷商二代始祖昭明墓位于东西邵明村一带。至于史村西大墓墓主是谁,今不多谈。

史书记载,秦始皇赢姓先祖被周王强迁陕西,肯定不会迁走所有赢姓族人。赢姓李氏的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是留守帝王退休之地的最后一批族人,其在此时改为李氏或有一定道理。那么,赢姓发祥地又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