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先后过世,明朝的“三杨”内阁宣告终结,自此开始,明朝的历史进入了多事之秋。
在明英宗朱祁镇的纵容和宠信之下,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彻底崛起,成为了一股足以左右朝局的政治势力。
在此背景下,曹鼐被任命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内阁首辅,接过了“三杨”的重担。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鼐,走近这位知名度远逊于“三杨”的大明首辅。
曹鼐(年——年),字万钟,号恒山,北直隶宁晋县人。他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后裔,还是一位状元出身的宰辅。
曹鼐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少年老成。宣德元年,二十三岁时就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被授予代州(今山西代县)教育训导,后改派江西泰和县任职。
在江西泰和担任典史期间,曹鼐因一件事而名声大噪。据《续太平广记》记载:
曹鼐为泰和典史,因扑盗,获一妇,甚美,目之心动,辄以纸书“曹鼐不可”。如是者数十次,终夕意不及乱。
曹鼐抓获了一名姿容艳丽的女贼,在押送前往县衙的途中,女贼不断以色诱之。而曹鼐正是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纪,在色相面前屡屡动摇,于是不断在纸上书写“曹鼐不可”来警戒自己。一路上,在反反复复中,曹鼐将这四个字写了数十次之多,才终于将此女贼送达县衙。
宣德七年,三十岁的曹鼐参加会试,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来年殿试的资格。
在保和殿参加殿试时,宣宗皇帝朱瞻基亲自策问当下时政。曹鼐沉稳应答,凭借自己的满腹经纶,鞭辟入里地分析当下朝局,其观点甚合帝心,被朱瞻基钦定为一甲头名状元。
此后,曹鼐被授以翰林院修撰一职留任北京,开启了苦熬资历等待叫号的排队岁月。一般人,在此期间都会夹着尾巴做人,生怕得罪上司和同僚。
唯独曹鼐是个例外,他耿直不阿,屡屡直谏,不仅敢回怼文官,就连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也被他硬杠,是一个非常骨气的文臣,一个非常豪横的铮臣。不过,也正因为此,他在宣宗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
在宣宗帝驾崩后,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登基为帝,前朝事务皆由“三杨”负责,后朝事务由太皇太后把持。在此期间,大明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不过,伴随着朱祁镇的日益长大,尤其是太皇太后的过世,“三杨”越来越难以驾驭这位朱皇帝,越来越难以约束日益崛起的宦官集团。
为了引入新鲜血液,也为了进一步制衡宦官集团,“三杨”开始着力培养新人。正统五年,在“三杨”的合力举荐下,曹鼐以不到四十岁的年龄就正式入阁为辅,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朝廷阁员。据《明史》记载,杨荣曾这样评价:
曹鼐内刚外和,通达政体。
不过,曹鼐虽然有气魄、有胆量,但是资历太浅,城府不深。按理说,“三杨”选择他作为接班人,还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可惜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在曹鼐入阁的当年,第四位首辅杨荣就过世了;没过几年,第五位首辅杨士奇也过世了;再以后,第六位首辅杨溥也过世。就这样,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支撑大明王朝的三根擎天之柱先后倒下,“三杨”时代一去不返。
于是,尚未真正准备妥当的曹鼐,在自己人生的四十四岁时就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曹鼐虽然天资上佳,虽然严于律己,虽然刚正不阿……。但是,他入阁时间很短,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这种资历的不足是致命的。而还有更要命的是,曹鼐严重缺乏斗争经验,根本不是权阉王振的对手。
而作为明朝真正的老板,英宗朱祁镇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在明朝年的历史中,先后在位16位朱皇帝,其中的奇葩和逗比甚多,而朱祁镇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这位朱皇帝少年即位,朝政事务皆由“三杨”决断,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儿。随着日积月累的相处,他和玩伴儿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这个玩伴儿就是太监王振。王振说的话,朱祁镇统统相信并且照办。
早在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为了警示太监干政,特意在宫门前悬挂铁牌——“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这个铁牌,就像紧箍咒一样,时时悬在王振的头顶,眼见朱祁镇如此宠信自己,王振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太祖的御令丢掉了。
就这样,在明英宗的偏袒下,曹鼐屡次被王振刁难,内阁也完全被宦官所压制,明朝政局的平衡被彻底打乱。
有鉴于此,许多官员开始私下巴结王振,甚至公开奉迎他。一个个饱读诗书的儒学之士,真要厚起脸皮来,绝对能让人大跌眼镜,毫无礼义廉耻可言。
作为内阁首辅,看到朝局颓败至此,曹鼐也只能望而兴叹,怀念“三杨”时期的明朝政局。
朱元璋当年建立明朝后,元顺帝退回了漠北之地继续自己的政权,史称北元。在明军的数次北伐之下,元蒙残余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
年,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遣使率领两千多人入京,以进贡为名进行邀赏。按理说,这种外交事务应该由内阁负责,可明英宗却下旨由太监王振出面接待。
蒙古的游牧人,本来就对于太监极其鄙视,加之王振还摆足了架子,在拒绝多给赏赐之余,还公开羞辱了瓦剌的首领也先,双方发生了摩擦。
瓦剌部借此开始挑衅,不断派兵袭扰明朝的边境,甚至攻打山西大同。而压根不懂军事的王振,居然认为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可以获取军权。因此,他开始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彻底剿灭蒙古残余势力。
身为内阁首辅,曹鼐极力反对贸然御驾亲征,既会有辱圣名,更会劳民伤财。不过,首辅曹鼐的话显然没有太监王振的话中听,朱祁镇更相信自己身边的这个太监。
就这样,“英明神武”的明英宗朱祁镇很快凑集了二十多万人马,对外号称五十万,跟着太监王振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虽然曹鼐直到出征前仍在反对,但却无济于事,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他主动请缨随军出征。
随军期间,英宗只准曹鼐处理政务,但对于军务却完全不准他参与,皆由王振一人独断。而瓦剌部长年都在征战,对于战争已经司空见惯,眼见明英宗仓惶之下御驾亲征,而且还是太监统兵,就采取了诱敌深入之策。
王振此次出征,已经达到了疯狂显摆的目的,于是决定见好就收,宣称得胜并且班师回京。如果他能按照既定路线老老实实的撤兵,明朝最多也就是损耗点钱粮罢了,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可是!偏偏王振就是不能消停,他故意舍弃紫荆关而绕道宣府方向行军。结果,被后面追来的瓦剌部骑兵围困在了土木堡(今怀柔县东南),数十万明军尽数被歼灭,数十位随军重臣被杀殉国,其中就包括首辅曹鼐,甚至尸首无存。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回到北京,满朝上下皆不知所措,皇帝被俘,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奇耻大辱。而且,也先还乘胜围攻北京城,在于谦等主战大臣的超常发挥之下,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称帝,史称明代宗。被瓦剌部关押并凌辱后,朱祁镇灰溜溜的被释放回京,成为了太上皇,通过“夺门之变”才又重新登基称帝。
朱祁镇复位后,感念当年首辅曹鼐的忠直之言和竭力辅佐,追赠其太傅衔,改谥号为文忠。之后,专门下旨在宁晋县为他修建衣冠冢,以祭奠这位殉国的首辅大臣。
曹鼐墓位于今天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境内,据《宁晋县志》记载:
曹鼐衣冠冢建于正统十四年,祭田五十余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曹鼐墓遭到严重的破坏,曹氏的族人冒着极大政治风险才将其深埋于地下保护下来,是宁晋县目前仅存的一处存有地面实物的历史名人墓地。
年,曹鼐墓被确立为宁晋县文物保护单位。年,升格为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曹鼐墓成为了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