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武地名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村名字及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18037.html

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

自然情况

位于彰武县东南部。东邻法库县,南部隔柳条边邻新民县,西邻本县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北接二道河子乡和苇子沟蒙古族乡。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3,户,16,ロ人.其中满族2,人,蒙古族2,人。辖1自然镇,11村民委员会,50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六家子,距县人民政府驻地彰武镇17.5公里。镇名因驻地而得。

政区沿革

设治初属本县第二区。清末时为东乡所辖。民国属第二区东六家子村。日伪时期为双山村。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双山乡。年冬彰武解放后属本县第二区,为区政府驻地。年划乡时为东六家子区东六家子乡。年10月建立东六家子人民公社。年3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乡。年12月改设为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实行镇管农村的领导体制。

全镇地势属平洼地形。耕地面积为71,亩。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高梁、玉米、谷子、大豆、向日葵、芝麻、花生等,为本县粮食及油料作物重点产区。

镇办企业已有电瓶厂、农机厂和采石场等,年产值近50万元。采石场所产石料,用于城市建设,质量优良,销售省内外。

全镇有2所中学,12所小学和1医院。在镇人民政府驻地设有供销社(多年来为支农的先进单位)、粮库、银行营业所、信用社、中、医院等单位。交通方面有京沈北线公路由境内通过,长达14公里。

村屯名字及由来

东六家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六家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北部。地势为东、北面是山,西、南土地平坦。耕地9,亩,以农为主,主产粮食。全村户,2,口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人。辖8个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东六家子自然镇。是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偏南17.5公里。京沈北线公路由村中东西通过,设有养路道班及车站。居民分住官山西麓,公路两侧,镇内有粮库、供销社、食品站、银行营业所、市场管理所、税务所、变电所、医院、中学、小学等单位。县农机修造三厂设于该镇内。有饮食服务业网点。公路北有镇敬老院。在官山西坡上建有烈土纪念塔。耕地2,亩。1,ロ人中有满族24人蒙古族27人。相传早年有六户蒙古族居住于此,又位于养息牧河东故名。

后三家子自然村。位于镇西北,相距1.5公里。耕地亩。26户,ロ人中有满族9人,蒙古族46人。村北0.5公里处有1辽代遗址,解放后于该地采集到砖瓦残片,建筑饰件等古遗物多件,遗址现保存较完好。相传早年曾有三家白姓蒙古族居住此地,遂得名。后屯落增多,又分前三家子和后三家子。

前三家子自然村,位于镇西北,相距1公里。耕地亩。38户,ロ人中有满族12人,蒙古族13人。地名来历见后三家子。

北窝堡自然村。位于镇北,相距1.5公里。耕地亩。34户,ロ人中有满族17人,蒙古族28人。因该地位东六家子北而得名。

东北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北,相距2公里。耕地亩。56户,口人中有满族14人,蒙古族17人。清光绪年间北窝堡之后又于其东北建成屯落,遂得名东北堡。

街基号自然村。位于镇东南,相距2.2公里。耕地亩。45户,ロ人中有满族19人,蒙古族11人。该村属年按规划建立的村民住宅,故名街基号。

官山东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1.5公里。耕地亩。42户,ロ人中有满族5人,蒙古族10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村落在官山东故名。

黑坨子自然村,位于镇东南,相距2公里。耕地面。74户,ロ人中有族9人,蒙古族17人。清光緒年间建村,以村前有坨包表面呈黑色故名。

卧牛山村民委员,驻地下坎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西北部,地势属北高南低,部分低洼的平原地形。耕地5,亩,以农业为主。全村户,口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74人。辖5自然村。以卧牛山得村名。

下坎子自然村,是卧牛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相距4公里。县城东偏南13.6公里,京沈公路北侧,有养路道班及公路站点。耕地1,亩。75户,ロ人中有满族14人,蒙古放30人。村约建于清末,该村南0.25公里处有乡道,早年坡度很陡,坎坷难行,遂得名下坎子。

陈家街自然村,位于镇西偏北,相距5.3公里。耕地亩。25户,ロ人中有满族14人,蒙占族14人。村落形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年)因住有陈姓故名陈家街。

范家街自然村,位于镇西,相距5.1公里。耕地1,亩。42户,ロ人中有蒙古族17人。村建于清光年间,因有范姓居住得名。村内设小学。

卧牛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偏南,相距5公里。京沈公路(北线)南侧。耕地1,亩。46户,ロ人中有蒙古族6人。村落约形成于请咸丰年间,相传陈苏鲁克牛群曾于此地放牧,牛常在山脚下过夜,故名卧牛山。

前五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北,相距1公里。京沈公路北侧。耕地宙。36户,口人中有满族72人,蒙古族7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以该地位于北五家窝堡南,故名。石头山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围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西部。地势平担。耕地4,亩,以农业为主。全村户,1,ロ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28人。辖5自然村。以驻地南有石头山(花山附近)得名。

西围子自然村,是石头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南,相距6公里。51户,口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14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有房姓在此地落户,四面建有围墙,又位于卧牛山西南,遂称该地为西围子。村内设有石头山小学。

前卧牛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5.3公里。耕地亩。39户,口人中有满族13人,蒙古族11人。村建于清咸丰年间。与卧牛山成前后屯落,遂得名前卧牛山。

赵豆腐坊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6.7公里。耕地亩。33户,ロ人中有满族18人。清光绪年间以原住一户赵姓开豆腐坊而得名。

马圈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7.1公里,养息牧河东岸。耕地亩。47户,口人中有满族17人。据传在清光緒七年(年),有几户蒙古牧民在此地牧马,常在夜间把马圈在山坡上,遂得名马圈山。

花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6.3公里。耕地1,亩。68户,口人中有满族45人,蒙古族3人。村建于清咸丰年间,相传以当时附近小山上有花而得名。设有乡办采石场,产建筑料石。

红石村民委员,会驻地孙家街。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西部,养息牧河东岸。地势平坦。耕地4,亩,以农业为主。全村户,ロ人中有满族98人,蒙古族62人。年由石头山大队划出建立红石大队,年改红石村。辖5自然村“红石”为解放后新命地名。

孙家街自然村,是红石材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南,相距4.4公里。耕地亩。38户,ロ人中有满族10人。清光绪二十六年(0年)招垦后形成之村落。以姓氏得名。

前东洼子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3.8公里。耕地亩。32户,ロ人中有满族11人,蒙古族24人。村建于清光绪朝招垦后,因地形得名。

后东洼子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3.5公里。耕地亩。32户,ロ人中有满族15人,蒙古族18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与东洼子成前后村落,故名。

尹家街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5.2公里。耕地亩。34户,ロ人中有满族30人,蒙古族4人,清光绪二十六年(0年)建村,因居民有尹姓故名。

南石头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5,9公里。耕地1,宙。54户,口人中有满族32人,蒙古族16人。村建于清光初年,因位于石头山之南故名。村内设有小学。

陈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陈坨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西南部。南以柳条边与新民为界。耕地6,亩,以农为主。全村户,1,ロ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人。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该村土地面积较大,但土质瘠薄,过去人们形容这里是“树少风沙大,地多不打粮”。党的十ー届三中全会以后,因地制宜地大搞多种经营,几年间便发生了可喜変化。近两年居民正以深水井种稻,打小井种麦,逐渐改变过去耕作粗放和产量低的面貌。年以来,搞了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建立了草围栏,加强了天然草场的管理,全村从原有19头牛发展到头。新造林7,宙。开展了栽培药材和山楂、葡萄、桑树等,积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

陈坨子自然村,是陈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南,相距7.5公里。县城东南17.7公里。耕地1,亩。居民中多栽植葡萄。81户,ロ人中有满族47人,蒙古族7人。清光绪年间因有陈姓于坨坡落户,后遂得名。村内设有陈坨子小学。

张家街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7.7公里。耕地亩。多养牛专业户。居民多栽植山楂。43户,口人中有满族25人,蒙古族9人。村建于民国八年(年),以姓氏得名。

养息牧门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9公里。耕地1,亩。近年居民多栽植山楂树。90户,ロ人中有满族13人,蒙古族57人。该村因位于彰武合边门附近,彰武台门历史上曾名养息牧门故名。村附近有清代柳条边遗址。

六大门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8公里。柳条边北側。耕地1,亩。99户,口人中有满族17人,蒙古族30人。村约建于清末,以相邻六户各建门洞得名。

双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五大门。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南部。耕地6,亩。土地平坦,以农业为主。全村户,1,ロ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66人。辖3自然村。以双坨子得村名。

五大门自然村,是双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南,相距5.6公里。县城东南16.9公里。耕地2,亩。户,ロ人中有满族33人,蒙古族4人。村约建于清末,以相邻五户各院建门洞得名。村内设有双坨子小学和供销商店。

四大门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6.9公里。耕地1,亩。50户,ロ人中有满族34人,蒙古族17人。村约建于清咸丰年间,相传当时有王、张等四姓毗邻而居故得名四大门。双坨子自然村,位于镇南,相距4.7公里。耕地2,宙。户,ロ人中有满族65人,蒙古版45人。清光绪年间建村,以附近有两个坨子相连故名。

下甸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下甸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南部。耕地5,亩,地势平坦,以农业为主。全村户,1,ロ人中有满族人,家古族79人。年建立为八家子大队,因重名年8月更为下甸子大队,今为下甸子村。辖3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下甸子自然村,是下甸子村民委员会駐地。位于镇东南,相距5.3公里。县城东南22.2公里。耕地2,。全村户,口人中有满族31人,蒙古族12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双徐河东侧有大片草甸子,此地居下游故名。村内设有下甸子小学。

八家子自然村,位于镇东南,相距4.2公里。耕地2,。99户,ロ人中有满族60人,蒙古族55人。据传在清末有傅姓等八户于此地定居,遂得名八家子。

西甸子自然村,位于镇东南,相距4.8公里。耕地亩。30户,口人中有满族16人,蒙古族12人。年(伪康德三年)始有少数住户,解放后形成屯落,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称“小五队”,年改称西甸子。

红星村民委员会驻地徐家窝堡。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东南部。耕地7,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河淤土,已成方田林网,为本县重点产粮地区。全村户,1,口人中有满族人,蒙古族人。辖4自然村。为年新命地名。

徐家窝堡自然村,是红星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东南,相距5.8公里。县城东南23.2公里。耕地2,亩,土质肥沃。户,ロ人中有满族62人,蒙古族44人。村约建于清光绪年间,以徐姓落户早遂得名。村内设有红星小学。东六家子供销社于该村设有供销商店。

东徐家自然村,位于镇东南,相距6.7公里。耕地1,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96户,口人中有满族18人,蒙古族21人。村约建于清末,因位于徐家窝堡东故名。

红星自然村,位于镇东偏南,相距5公里。耕地2,亩。户,ロ人中有满族23人,蒙古族30人。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命名。

高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偏南,相距6.3公里。耕地亩。48户,口人中有满族19人,蒙古族11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以姓氏得名。

长沟沿村民委员会驻地小坨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东部。耕地10,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属本县产粮地区。全村户,2,ロ人中有满族34人,蒙古族53人。辖6自然村。以长沟沿自然村得名。该村有十几年种药材的历史,居民积累较丰富的种药材经验,已种植的有白芍、荆芥、沙参、大カ子、桔梗、黄岑等二十多种药材。以前有药圃,年搞了专业承包。年全村发展到有多名青年种植药材。

小坨子自然村,是长沟沿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东偏北,相距7.4公里。县城东偏南24.5公里。耕地1,亩。66户,ロ人中有满族5人,蒙古族21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因村后有小坨子故名。村北有一辽金时期遗址。

长沟沿自然村位于镇东北,相距7.3公里。耕地3,宙。户,ロ人中有满族8人,蒙古7人。村约建于清末,因地处于双徐河畔,遂得名。村内设有长沟沿小学。

赵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6.5公里。耕地1,亩。27户,ロ人中有满族5人,蒙古族6人。村约建于清末,因姓氏得名。

石头人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7.9公里。耕地1,亩。户,口人中有满族5人,蒙古族8人。村约建于清末,据传早年地界石上有人像,遂得名“石头人”。

叶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8.5公里。耕地1,亩。32户,ロ人中有满族5人,蒙古族9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有叶姓于此地落户遂得名。

郝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8公里。耕地亩。31户,ロ人中有满族6人,蒙古族2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因郝姓得名。

双山子村民委员会驻地双山子。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东北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6,亩,以农业为主。全村户,1,口人中有满族41人,蒙古族17人。年建立大队。辖4自然村。以驻地双山子得村名。该村居民自年开始养鸡。养鸡50只以上的有户,占总户的60%。有87户,人从事鸡蛋販运,“称”倒蛋队。有7个饲料加工厂和3个药品供应点。成为“养鸡专业村”。

双山子自然村,是双山子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东偏北,相距5.2公里。县城东偏南22.5公里。京沈公路(北线)由村中通过,设有公路站点。村西公路北侧有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双山子中学。耕地4,亩。户,1,口人中有满族40人,蒙古族7人。清咸丰年间有住户。因村北有两座小山故名。

孤店自然村,位于镇东相距3公里。耕地亩。38户,ロ人中有满族1人,蒙古族2人。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曾有一姜姓在此地开一小店得名。

北甸子自然村,位于镇东北,相距5.2公里。耕地亩。32户。口人中有蒙古族4人。清光年间建村,该地原为开阔的草甸子。后成屯落遂得名。

陈家窝堡自然村,位于镇东北,相距2.4公里。耕地1,亩。74户,口人中有蒙古族4人。据传在清咸丰年间有名陈永禄的于此地落户,遂得名陈禄窝堡,后称陈家窝堡。

西南山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山。位于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中北部。地势为半丘陵半平原地形。耕地5,亩,以农业为主。全村户,1,口人中有满族13人,蒙古族8人。年农业合作化时期为杏山大队,年8月因重名改为西南山大队,现为西南山村。辖4自然村,以驻地得村名。

西南山自然村,是西南山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镇西南,相距1公里。耕地1,亩。户,口人。清光绪年间有住户。因西南面有小山遂得名。村内设有西南山小学。

杏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1.5公里。耕地亩。27户,口人。村建于清光绪年间相传当时村西小山长满野生杏树,遂得名。

南离堡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2.4公里。耕地1,亩。81户,口人中有满族8人。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落方位得名。

前杏山自然村,位于镇西南,相距3.5公里。耕地1,亩。23户,ロ人中有蒙古族8人。村约建于清同治年间,因与杏山成前后位置,遂得名前杏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