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关乎所有人的生存问题,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粮食,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关心粮食安全和生产就成为必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再加上农民进城市民化,导致农村生产生活人员不断减少,尤其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在农村更为稀缺,主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所能创造的资本难以比拟工业生产下进城务工所能创造的财富。
总的来说就是农民在农村种地很难养活家庭,难以适应当下的生活成本,包括结婚生子、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等,因此农村人口还将会继续减少,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劳动力的减少自然会导致人们对于粮食生产的担心。
因而有人说,70后不想回村种地、80后不再回村种地、90后回村不会种地、而00后连村都不想回去,因而现在支撑粮食安全的还多是60后乃至50年代出生的老农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60岁、70岁的人已然很难再从事农业劳动,粮食生产又该咋办呢?
近日,农业日报发表了《为什么七旬老太也能种好地?》这篇采访纪实文章,围绕一位74岁的老人种地,描述当下农村粮食生产的内在状况。而这也是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述的一则到农村调研的结果。
那么,这位老人有啥秘籍呢?文章采访地点在河北省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老人74岁,老伴已经去世,养育的4个子女都在外地务工,家中6亩田地都没有流转。当问到年龄这么大,为何不把土地流转给别人种的时候,老人算了一笔账。
该村土地流转费每亩为元,然而自己的六亩地留在自己手里每年每亩可以赚元,一亩地比流转多出来元,一年就是多块,而且还不需要自己种地,都是请人耕种收割。
而这种请人收割就是未来农村谁种地的一种方式,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些服务中有全托管以及半托管方式,而这位老太选择的就是半托管方式,根据老太自己计算的成本,即浇地一亩50元,一年4、5次,打药一亩20元,一年6次,翻地一亩60元,播种一亩25元,收麦一亩60元,收玉米一亩元。
这几项“请人”的服务包括耕地、播种、浇水、打药、收割等等,而这些社会化服务有些是专门的服务公司,有的是个人。
而这是解决以后谁种地的方式之一,除此外,更多的则是家庭农场模式以及土地规模流转方式让少数人种多数地。
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多数人进城、少数人留在农村这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格局,因而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村这些60岁、70岁的老人也能种地且种好地,以此保证粮食安全。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粮食安全问题不必担忧,更不用担心谁种地的问题,只要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比如超过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就会有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之中。
现在担心无人种地只不过因为粮食价格确实太低,种地风险太大的缘故。看似这位7旬老太今年多收入多元,如果遭遇气象等风险可能就是歉收且亏损,还不如稳赚每年元的流转费用。
因而只有让农民看到种地有钱赚,能够满足生活需求,那么土地不会荒,粮食安全自然就有保障!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