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春上古史论68古商丘在哪里

根据甲骨文卜辞记载,可以得知“亳”与“商”很近,有人将汤建都的“亳”视为今安徽省亳州,还有人认为汤建都的“亳”就在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境内。但是,《太平御览·卷八十三》云:“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决之害,商都自亳迁于嚣。”河即专指黄河,古时黄河北上河北省入海,商丘、亳州根本没有黄河通过,何来“河决”一说?

从文化面貌讲,大汶口文化遗存遍及河南省周口、商丘、许昌、平顶山、南阳和驻马店等地市,这些遗址分布比较密集,仅在周口市这种遗存已经发现25处。从大汶口文化到岳石文化,在河南省商丘市均有显著体现。岳石文化年代约在距今至年之间,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青铜时代文化时代大致相当,且结束时间晚了大约年。其中,安邱堌堆类型主要分布在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

在二里头第三期遗存中,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小口高领瓮、大口尊等与商代二里岗期遗物接近的器物。且在第四期中逐渐增多,这一时间正是殷商强势崛起、商汤灭夏的时期。岳石文化的结束晚于二里头文化,应与商汤灭夏大约年后,进一步征伐岳石文化区域的东夷、淮夷族有关。因此,商丘市曾经是东夷文化核心区域之一,殷商进入此区域当是殷商中期以后。

河南省文物局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商丘寻商记》云:“中美联合考古队通过在商丘10年的工作,尽管没有找到先商文化的遗存,但把这次的考古成果穿起来,建立了商丘的古文化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墟类型文化、东周时代墓葬、汉代文化。”其中,“殷墟类型文化”应属于中晚商文化,且偌大的河南省商丘市殷商遗址数目少的可怜、规模很小。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商丘市没有发现先商文化,不可能有殷商起源的任何遗迹,而古商丘在先商时期已经存在,所以河南省商丘市并非古商丘。

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名称得来很晚,明嘉靖二十四年(年),归德州升州为归德府,设置商丘县,首次取得“商丘”一名。年3月,豫皖苏第一行政区改为商丘专区。年,商丘县城关镇改为商丘市。

那么,古“商”和“商丘”是一码事吗?古“商丘”又在何处?

《史记》云“(契)封于商”;《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是契之孙,假如“商”不是“商丘”,也不会相距太远。

我们首先确定“商”与“商丘”的大概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一、《太平御览·卷八十三》云:“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决之害,商都自亳迁于嚣。”河即黄河,甲骨文卜辞记载“亳”与“商”很近,所以,“亳”应当在黄河附近,而“商”距其不远,亦在古黄河附近。

二、《左传·襄公九年》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阏伯是帝喾之子,陶唐氏之火正官。

《汉书·五行志上》载:“说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七星、鸟首正在南方,则用火;季秋,星入,则止火,以顺天时,救民疾。帝喾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配祭火星,故曰‘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也’。”帝喾时期的火正是祝融,尧时乃阏伯,其职责是祭火星,行火政。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官是职掌五行的官员,可以代代继承姓氏,封爵是上公,祭祀乃贵神。在土地神、五谷神和五行之神的祭祀中,以对其尊奉。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天火》亦云:“上古者,五行皆有官。火官失职,则火不炎上。”所以,阏伯乃帝王身边五行之官,并非远离王畿的诸侯,应当和帝尧所居地不远。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大禹“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尧、舜、禹时期,帝王之居一如既往在“冀”。荀子云“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上古帝王之国境亦不会有多大,所以,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地应当和帝尧所居地不远,必然也在冀州。

三、《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天子派詹桓伯去谴责晋国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亳乃北土,北土,顾名思义为“北方土”,冀州为北方州,说明“亳”在冀州或其北部。

四、《史记·郑世家》云唐尧迁其火正阙伯于商丘,《集解》引贾逵曰:“商丘,在漳南。”另,《史记·苏秦列传》称“赵,南有河漳,东有清河”,这个“河漳”就是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黄河和漳河等数条河流交汇处,古称“大陆泽”,位于邢台市清河县的西部,说明阙伯(契)所居“商”在邢台市的漳水流域。

五、前文已经论证《史记·殷本纪》所说“汤始居亳”之地望“亳”乃今邢台市南和区(可参考《李树春?上古史论》系列文章)。按甲骨文卜辞记载“亳”与“商”地很近,基本上能说明二地均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

六、前文已经证明,《世纪》云“颛顼自穷桑徙商丘,太行东北及兖,广桑之野,豕韦之次”,大致说明了颛顼的国境,基本上就是今邢台市范围,但不包括今清河县一带,因为该地属于少昊之国。所以,颛顼自穷桑徙“商丘”应当也在邢台市境内的中西部,即古黄河以西。

七、前文已经进行了论证,甲骨文卜辞记载的商王祭祀的河流有三条,其中的“洹水”在安阳殷墟,另外两条河流“湡水”和“滳水”均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此祭祀实际上是对始祖黄帝和殷商先王所居母亲河的祭祀,说明殷人发祥地就位于邢台市。

八、太甲,都于“亳”,葬于历城。仲丁,都于“嚣”,葬于狄泉。外壬,都于“嚣”,葬于狄泉。河亶甲,都于“相”,葬于“相”。祖乙,都于“邢台”,葬于狄泉。祖辛,都于“邢台”,葬于狄泉。沃甲,都于“邢台”,葬于狄泉。南庚,都于“奄”,葬于狄泉。阳甲,都于“奄”,葬于狄泉。前文已经证明历城位于邢台市宁晋县、河亶甲所葬“相”位于邢台市清河县、商王主要葬地“狄泉”位于邢台市柏乡县,说明“狄泉”与“商”或“商丘”不远。

九、“商”或古“商丘”在邢台,是无法辩驳的事实,这与邢台市拥有大量先商和殷商文化遗址是相符的。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先商遗址几乎全部分布于滹沱河(河北省石家庄)和漳河(河北省邯郸市)之间,而且集中于邢台市湡水、七里河和泜水、商河、漳河流域。

十、河北是先商文化的主要分布区。《河北先商遗址较河南分布更广、起源更早》一文说:“正如李伯谦等专家在接受河北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言,相对于河南省来说,由于河北的先商遗址分布面更广、起源更早,所以在先商文化的研究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冀南地区的磁县、邯郸、邢台、内丘、永年等地分布着大量漳河型遗址,如果加上可能属先商文化地方类型之一的下岳各庄类型遗址,可以说河北是先商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亳”与“商”、“商丘”都是先商文化的核心概念,所以,这些地点均应当在“冀”,今河北省。

百度素材推荐图片

十一、现代史学界普遍倾向于“商”之名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商河。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9月第1版)明确指出:“清漳下游,一名商河,正与卜辞所见滳水名字相应。”又云:“这商地之水名之为滳水,就使我们推想,商地最早的发祥地。”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一文认为:“此河(商河),俗名小漳河,世又谓之清水,显然是由清漳一名分衍出来的。……卜辞所见滳字,从水,商声,正是商河的本名。……商之为商,得名于滳。”

笔者认为,甲骨文卜辞记载的“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标签,足以证明甲骨文的“滳”就是邢台市的商河。

古文磬字作“罄”。《古字通假会典》云:“磬通罄。”

罄,《康熙字典》释:“《说文》:器中空也。古文磬字。《诗·小雅》:罄无不宜。传:罄,尽也。《左传·僖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释文》:罄,亦作磬,尽也。”

“磬”,有时写为“罄”,是古地名,且具有唯一性,位于今邢台沙河市綦村镇,地处沙河市丘陵山区接合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隋书·地理志》载:“沙河有磬山,汉魏旧铁官也。”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河北道八·邢州》载:“(沙河县)罄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冀州论》云:‘淇汤罄口冶铸利器。’即汉时旧铸宫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曰:“(沙河县)罄口山,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曰:淇阳罄口,冶铸利器。汉魏时旧铁官也。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司于此。盖即汉魏之故址。《隋志》谓之‘罄山’。”

甲骨文记载的“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意即商王渡过滳河,向西进入邢台沙河市磬(罄)山一带狩猎,并获得猎物。

安阳“大邑商”向北偏东大约公里即达殷商国家粮库“巨桥仓”,《史记?殷本纪》:殷纣王厚赋税“而盈巨桥之粟”;又《周本纪》:武王灭殷“发巨桥之粟以振弱萌隶。”为什么殷商国家粮库建在河北省邢台市而不是安阳殷墟?正说明邢台市才是殷商的故地。“巨桥仓”再向北到达平乡县北部即纣王酒池肉林的“沙丘宫”,是几任商王的长期居所。

因此,颛顼自穷桑所徙“商丘”,应当和《史记》所云“(契)封于商”;《左传·襄公九年》所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都在河北省邢台市。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