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叆(-),字天章,号洨滨,河北省宁晋县百尺口村人,明代官员,湛若水的学生。嘉靖八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刚直敢言,因事系狱,旋罢归。居家教授生徒,置瞻田,兴办洨滨书院,正学书院,继而办小学四间,在授学中努力弘扬甘泉心学。湛若水为其撰《洨滨书院记》,寄去《息存箴》,寓书赞誉。蔡叆将其刻于壁、碑。著有《洨滨集》十卷,《洨滨语录》二十卷。
蔡叆跟随湛若水学习两年多,颇得甘泉心学精髓。他在《正学书院记》中说:“所谓正学者,对世俗之学言之也。摛章绘句,竞为进取,顾身心之学,漫不加意,以儒为宗,以六经语孟为训,既仕而弃其所学若筌蹄。然居家未闻孝友,出而用世又安望其忠良直道,有益于上下耶?诸生涵养于此,果能忠予所闻于甘泉师者体认天理,无惑间断,使动静交养,内外相孚,体用合一,通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为有本之学。学斯正矣。发之于言,足以垂训,措之于政,足以匡时。”
湛若水像,不仅在学术上继承了湛若水的理论,蔡叆也效仿老师建书院教书育人。蔡叆曾参观过湛若水的大科书院,大科书院的建筑和教学制度,都给蔡叆很大启发,为他后来办书院打下基础。在大科书院时,他还留下《谒西樵山甘泉师太史书院》一诗:“道范瞻依海内同,宫墙高并大科峰。乾坤间气真儒出,今古斯文一脉通。海上渔樵沾化雨,山中草木已春风。岭南今日成邹鲁,万里来游幸此逢。”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讲学建书院,书院必祀白沙。蔡叆回乡后则建有洨滨书院、正学书院。
配图。蔡地无边背后的故事
宁晋当地有一句俗语叫“蔡地无边”,蔡指的正是蔡叆。不过,这句俗语并非想说蔡叆家里很富有,而是称颂他为教育和公益事业无私奉献,捐出很多土地。
配图。蔡叆致仕回乡后办了洨滨书院,主要教育家族及友人的子弟,对于诚心求学而来的学生,也接收。蔡叆效仿老师湛若水的做法,为书院设置赡田,收入用来供给书院师生。学生在书院学习学期期间的粮食、日用品、书籍、笔墨都由书院供给。蔡叆置买田地亩,用于家族、周济亲朋、书院开支等三个方面。蔡叆在《书院赡田记》说到:“书院先有田以给诸生,常苦不继。续置地共三十顷,为书院赡田。”又说:“汝知此赡田之置乎?非但给诸生,一以祀先合族,一以周给亲故,一以教诲后人。咸于此取足,故曰赡田。”
除此之外,胡向的《御史蔡公传》中记载蔡叆:“置儒学赡田三十顷,以助贫生婚丧……邑郭外置小学三处,赡田六顷,延生儒以教贫家子弟。”还提及蔡叆的善举还有办小学、修养济院、置赡田周济穷苦百姓、买地给穷苦百姓安葬先人等。据说,蔡叆捐出的田地,共有一万亩。
蔡叆是随处体认天理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