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这是对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帮扶队员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们留在当地百姓心中最深刻的印记。
在娄烦县马家庄乡,来自太钢集团的驻村帮扶队员自入村以来,真心实意地了解村民需求,倾听村民心声,从“外来人”变成“贴心人”,进而成为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想不到办了不少实事
娄烦县马家庄乡河北庄村村民魏金花在村里农业合作社打工。这个合作社是在太钢集团的帮助下,于年建成投产的。投产后,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全村的户贫困户也全部摘掉了“穷帽子”。村民们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在这里务工的同时,还能得到分红,这都是驻村帮扶队给大家带来的好日子。”
孙冠杰来到娄烦县马家庄乡河北庄村当第一书记已经是第六年了,提起六年前刚进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村民对干部不信任,对政策不理解,邻里之间矛盾多,产业发展滞后……这样的情况,在太钢集团驻马家庄乡的其余四个帮扶村也同样存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么多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外来的能解决啥?”村民们议论纷纷。
群众工作最难做,也最好做。在帮扶队看来,只要真心为民办事,他们就会记得你,感谢你。
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踩泥泞、爬山路,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情、把脉问诊,最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到党支部建设上,从抓村支两委、带队伍、强堡垒入手,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扶贫、服务扶贫、推动扶贫,实现了“党建+扶贫”双推进。
渐渐地,议论的声音小了,干事的动静大了。在帮扶队员的带动下,村民们逐步对影响村容村貌的柴堆、粪堆、石堆进行了清理,还建起了综合文化广场。大家发现,村里的路好走了,广场靓了,村庄美了。“帮扶队来了还真干了不少实事。”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精气神也提了起来。
抓住产业脱贫“牛鼻子”
发展扶贫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太钢集团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在娄烦县马家庄乡4个村因地制宜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蔡家庄村村民高文亮是“文亮立人养殖基地”的负责人,过去跑过运输、做过餐饮。在第一书记李眉林的帮助下,高文亮投身养殖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奔小康。李眉林说:“我们先后三次组织合作社村民到养殖大县交城、文水进行学习。通过学习,高文亮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养殖行家,对这个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充满了信心。”
在杜家庄村,村民通过种植西洋参也种出了“致富路”。“按照5年种植期收获鲜参公斤/亩、售价1.1元/克计算,全村29亩西洋参5年期净收益总额就可达到万元。”杜家庄村第一书记董小明介绍。
进善村第一书记曹德生经过逐门逐户走访调研,发现村里的“分户”现象比较严重,老人与子女分户,不便于扶贫工作开展。他尝试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合作社,非贫困户只要有创业意愿,就可以牵头联合家族成员内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曹德生带领队员连夜起来翻资料、做论证,天一亮就赶到县城,向扶贫办汇报,和信用社沟通……在大家的努力下,这种“1+2”“1+3”“1+N”的脱贫新模式在马家庄乡逐步推开。
年以来,太钢先后在马家庄乡杜家庄村、进善村、河北庄村、蔡家庄村先后投资.51万元,分别帮扶发展西洋参种植、中药材(芍药)种植、香菇大棚种植、养牛等重点项目,带动建档立卡的户贫困户、人增加了收入。
继续坚守迈向致富路
如今,娄烦全县已经脱贫摘帽,但脱贫之后,曾经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工作队,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为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继续贡献力量和智慧。“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大家对村子有了很深的感情,喜欢上了这里。村民实现脱贫摘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摘帽了,扶贫干部也不能‘到站停车’。”大家纷纷表示。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脱贫后,我们还将结合娄烦县构建“全域旅游”的发展新格局,通过红色旅游+消费扶贫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后续稳定持续增收,防止返贫,帮助村民们真正迈上致富路。”太钢驻娄烦县马家庄乡包村工作队队长侯彦珍表示。记者毕晶晶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