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春上古史论12炎帝魁隗氏发

北京最佳皮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2893.html
黄帝过青丘、风山、百灵坡迷途问路线路

《李树春·上古史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历史所遗传的信息也不例外,大凡信史,皆可以通过“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找到其真实性的一面,这是笔者研究上古历史深信的哲理。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运用系统科学和逻辑思维对上古历史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上古历史和炎黄二帝不是神话,更不是来自西方。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其组成部分的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联系。只要深入分析事物存在发展的状况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洞察相关历史的脉络。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曰:“有神龙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魁,有为首、领头的意思,《博雅》云:“(魁)大也。”据此,“大隗”就是“魁隗氏”,指炎帝。魁字出现较晚,始见于战国文字,所以最初应当是“大隗”,战国时期或之后才以魁字代替大字。

《姓氏考略》收载有“大隗”这一罕见姓氏,其注据《姓源韵谱》云:“天水有隗氏,出于大隗氏。”由此,隗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族首领炎帝魁隗氏,其后人简以“隗”为姓。据《国语》所言:“潞、洛、甲、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赤狄潞子国是隗姓,后又有路氏,皆是炎帝后裔,如宋人罗泌的《路史》所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户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明确指出赤狄潞子国是炎帝后裔。

参考《国语》、《史记》等史料,春秋时期狄人活动于晋、卫、邢国区域,并未到达河南中部。夏、商之时,新郑一带亦是中原腹地,史书也没有关于隗氏赤狄在新郑一带活动的记载。前文已证明,“黄帝访大隗”的“襄之野”是指邢台市的乡野,具茨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诸次之山”,而不是始祖山,它位于邢台市西北部的临城县一带,说明炎帝魁隗氏生活于邢台市临城县、石家庄赞皇县南部。

为进一步证明此结论,我们进行如下考察:

长芦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新河县:“(长芦水)在县治南。即漳水支流也,自宁晋县分流入县境,又东至冀州城西,谓之长芦水,下流仍合于漳水。”宁晋县在临城县东部,属于长芦水中游,古时漳水中下游别称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泜水,在常山。前志元氏下曰:沮水首受西山穷泉谷,至堂阳入黄河。按:沮,当作泜。《北山经注》云:今泜水出中丘县西穷泉谷,东注堂阳(新河县)入漳水。”《明史·地理·赵州》柏乡下:“东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于葫卢河”。也就是说,长芦水或胡卢河源自上游的槐水和泜水,临城县正位于这两条河流之间。

隗姓在百家姓中不是大姓,但在北京市房山区绵延的大山里,有一个少有人知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芦子水村,芦子水村只有几百口人,隗姓就占了绝大部分。

石家庄平山县在隋唐时期曾为房山县,至德元年(年)改房山县为平山县,后再未改回,且附近没有长芦水。临城、高邑一带古称“房”,比平山县要早的多,而临城县曾称房子县,其地的漳水别称长芦水。在今内丘县鹤度岭月牙城北墙内侧突起如壁的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史料记载,陆宗龙是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因为房子县紧邻唐山县,而此题记为明朝万历初年所刻,或许当时临城县名为房山县,陆宗龙就是当时的房山县知县。

北京市房山区在古代也曾经称“房山县”,北京市房山区芦子水村之名与“长芦水”相仿,且隗姓居多,可推测隗姓必是从临城一带迁徙过去,所以,“大隗”在临城县而不在河南省新郑一带是有充分理由的。

由于时代久远,汉晋之后史书对上古历史有很多误记,需要去伪存真,认真辨别。同时,史料众多,各执一词,矛盾之处颇多,须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性论证,否则,难以自圆其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