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春上古史论34山海经大

传说日出于东方扶桑,所以将其说成日出处,如《楚辞·九歌·东君》云:“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古代为什么将邢台市广宗县一带称为东方?

是因为帝王的都城在其西部,《明一统志·卷四·顺德府》曰:“柏人城,在唐山县西十二里,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所都也。’”《春秋大事表·卷六中》也有相同记载:“唐山县,西十二里有柏人故城,为晋之柏人邑,皇甫谧曰:‘柏人城尧所都也。’”

根据目前文献记载,最早命名的尧山在隆尧县帝尧都城“柏人城”附近,《山海经·中次八经》曰:“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睢漳之渊,出入有光……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柚,其兽多犳。……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羚、?。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

该文前述及“骄山”和“雎、漳之渊”,漳是漳水,此漳水不是邯郸、邢台的漳河,而是沮水的上游,发源于内丘县獐(章)莫乡的漳水;前文已经证明,雎是沮水或姬水或汦水,其流域在今邢台市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又谈及“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宜诸之山即“诸次之山”,前文在“黄帝访大隗”部分已证明在临城县,洈是“危”水,“危”是忧惧和恐惧之意,意与沮同,洈水代指沮水(这是《山海经》取“义”的惯用手法),沮水流注于漳河;又谈及“岐山”,在临城县,临近姬水(姬周发祥于内丘县姬水,最早生活于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姬周将岐山之名带到了陕西省);又谈到“铜山”,临城县发育古元古代铜矿(南寺组),内丘县桃园、杏树台均盛产铜矿,此处“铜山”当位于临城县。以上地名、河流信息和矿产均在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又东北百里”则明确指向隆尧县尧山。尧山东有“灵山”,位于隆尧县丘底村南偏西,年前,“灵山”顶部有二层楼阁式神庙,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的“灵山庙会”盛况空前,朝拜者远及河南、山东诸省,年“灵山庙”被拆除。

笔者对《山海经·中次八经》进行了解读,大尧之山即隆尧县尧山,实际上,明末地理学家顾祖禹记载了隆尧县尧山是帝尧封地,也阐释了隆尧县尧山名称的由来,还引用《山海经》进行了介绍,《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顺德府》载:“尧山县。西北八里。相传尧始封此,因名。其东麓一名宣务山,又名虚无山。《山经》:宣务山高一千八百五十丈,出文石,五色锦章。昔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因名。”可见,尧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位于今邢台市隆尧县,尧山上有尧祠。

(唐)皇甫鉴《城冢记·一卷·冀州刺史部》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其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山上有尧祠。”北魏地理学家阚骃撰《十三州志》载:“(尧山)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尧山俗称宣务山,是帝舜宣务之处。历史上,宣务山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为窟之主体建筑,宣务山石窟有三壁六窟,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等,共雕各种造像余尊。亦曾有历代碑刻,其中,清乾隆碑碣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

百度图片“隆尧”

陶唐之丘在哪里?

《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蛇,木食。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

其中,“南海”就是大陆泽南部湖泊。这里“南海之外”的黑水就不是石家庄赞皇县、元氏县的黑水河了,而是沙河市的黑水,笔者前文说过,太行山东麓有三条黑水,中间的又称青水,“南海之外”的黑水是大陆南部发源于“黑山”的黑水。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宋沈括《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一说城东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筑,周十二里有奇。青山城府西北八十里。其地近青山,本名青山口。……(沙河县)汤山。县西北七十里。下有汤泉,《山海经》:此汤愈疾为天下最,故以名山。又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石多黑,因名。旧《志》:黑山,襄国之名山也。罄口山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曰:淇阳罄口,冶铸利器。汉魏时旧铁官也。今县有綦阳镇,置铁冶司于此。盖即汉魏之故址。《隋志》谓之罄山。沙河。在县治南一里。源出汤山,一名湡水。绕流经县南,又东南流入广平府永年县界。湡,读曰容。《水经注》:湡水出襄国县西山,昔牛缺遇盗于沙、湡之间。是矣。西山,即汤山也。”

邢台沙河市有黑山,内丘县有青山,所谓黑水与青水即源出黑山与青山之河流。《山海经·海内经》若水在“黑水与青水之间”,即沙河市与内丘县之间的湡水,“湡,读曰容(上古属喻纽东部)”,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若”(上古属日纽铎部)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鱼部、铎部韵腹都是a,东部韵腹是o,所以“湡”和“若”是古音相通。又,“若”与上古属日纽鱼部的“如”字双声通假,与“与”字通假,是“湡”字的另一个发音。

《吕氏春秋·古乐》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其中,“若水”即指湡水,湡水是黄帝禺氏家族发祥地。“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只是名字相同而已,没有炎黄、颛顼和尧舜时期文化遗存依据,也与史书记载的颛顼、尧舜活动区域相差千里。所以,《山海经》的若水并非四川的“若水”。

“禺中之国”是有熊氏黄帝禺氏部落或称“萬”的“中国”,位于邢台市大陆泽区域西部内丘县(中丘),包括邢台市信都区北部,属于禺(湡)水流域。轩辕黄帝、颛顼、帝喾时期“中国”政治中心迁往内丘县东北部,从帝尧之后,东迁十多公里的隆尧境内,一直到大禹全部在隆尧建都。需要说明的是,黄帝不是一世,有熊黄帝和轩辕黄帝不是一个人,后文详述。

“列襄之国”,即襄国,“襄”是邢台市的古称,赵国始祖赵襄子因以为号,并非此地的“襄”因赵襄子而名。“襄”地地域广大,分布有诸多小国,故称“列襄”。

“灵山”在今隆尧县尧山东部,位于隆尧县丘底村南偏西,是一个高大的土丘,年前,灵山土丘顶部有二层楼阁式灵山神庙,始建时间无考,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的“灵山庙会”盛况空前,朝拜者远及河南、山东诸省,年庙宇被拆除。

“盐长之国”也在大陆泽,此地是在大海中隆起的太行山与华北大平原间的断裂凹陷区,地下储存了丰富的盐泉,大陆泽多个地方生产卤盐,从现有地名来说,隆尧县有北盐池,巨鹿县有南、北盐池,宁晋县有盐场前、后村,广宗县有盐场村。盐泉资源或是黄帝部落和炎帝、蚩尤在大陆泽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盐长之国靠近灵山,应指隆尧县境内盐池一带。

“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鸟是黄帝部落共同的图腾,不只是少昊,殷人、姬周、嬴姓、西蜀杜宇氏皆有,比如,江西大洋湖商代墓曾经出土鸟首人身玉雕。《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论衡》等历史文献都曾经提到过羽人,按相关记载和文物,羽人造型有时是鸟身人首,有时是鸟首人身,背生双翼,是人与鸟的复合形象。《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了“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即从邯郸市西北部到邢台市西部湡水之源的“南禺山”共计14座山,其中,“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其状如枭,是指轩辕黄帝后人嬴姓,如《山海经·北山三经》云:“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枭和黄鸟皆是嬴秦之比喻,尧舜都邑皆在干言山(轩辕之山)东端之“柏人城”,“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应指“上古四圣”之皋陶,《淮南子·修勿训》中描绘“皋陶鸟喙,是谓至信”,其形象就是长着一张尖尖的鸟嘴。皋陶是嬴姓先祖,封地就在干言山(轩辕之山)下,“柏人城”附近,后文详述。

百度推荐图片“鸟首人身”

“有九丘,以水络之”,是大陆泽区域的九丘,其首,陶唐之丘是指陶唐国的都邑“柏人城”,位于今邢台市隆尧县。所以,《山海经·海内经》所说“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和《山海经·北山三经》所云“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以及《淮南子·修勿训》中描绘“皋陶鸟喙”等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这些地理标签就是:太行山、干言山(轩辕之山)、大尧山、陶唐之丘。而《山海经》作者将嬴姓皋陶贯入其中,或可解释西汉刘歆所说《山海经》原作者就是皋陶的儿子伯益。西汉刘歆《山海经表》曰:“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云:“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按照以上对“黄帝访大隗”、“昆仑五色水”的实证,三大文化碰撞的论述,古籍记载的上古黄帝部落生活区域金、银、铜、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分析,和对《山海经》“大尧之山”、“陶唐之丘”记载的解读,结合前文所述邢台市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素面陶文化遗存和“陶鬲”、“蛋壳黑陶”等标志性文物,尧舜历史文献记载,虞舜生活和从政地,《禹贡》的进贡路线,大禹父子治水的区域,以及“至大陆,为地腹”的记述,可以确定“皇甫谧曰柏人城尧所都也”具有真实性,这也是通过系统性论证得到帝尧都城在河北邢台隆尧县的结果。

与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陶寺遗址所谓“尧都”相比,“柏人城,尧所都也”可谓证据“浩瀚如海”。

这里只是从宏观上了解帝尧活动区域,并与大禹、虞舜、颛顼、少昊、黄帝活动范围进行对比,以便对上古时代炎黄部落主体及其后裔生活的区域和动态变化有一个时间上的纵向宏观认识,至于帝尧历史将在后文中予以详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