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候宁晋县有兄弟二人,因家产分割不公而打起官司,最终导致家庭破败。后经族人调解,兄弟二人悔不当初,重归于好后共同在老县衙门前刻下“和了好”石碑,用以警示教育后人。
宁晋县河渠镇受此典故启发,在镇政府设立了“和了好”调解室。“和了好”调解室牢记基层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利用“家门口调解”这一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以贯之的做实、做细、做好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和了好”和的是邻里之间的温度。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邻里之间往往会因各种小事产生矛盾纠纷,若是得不到及时调解就会影响邻里之间的情感,进而不利于整个村子的和谐。河渠镇“和了好”调解室坚持党建引领、综治中心统筹、村集体配合的整体思路,邀请各村有威望的老干部、老族长、新乡贤、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担任“和了好”调解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邻里之间。
“和了好”和的是干群之间的距离。以往村民之间的小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时间长了就演化成大矛盾,进而形成信访问题。河渠镇充分利用“和了好”调解队伍,深入推行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的“四访”制度,使村民感受到镇党委、政府的温度,使需求在家门口得到满足,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干群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信访事件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和了好”和的是情、理、法之间的平衡。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杨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这些在农村时常发生的矛盾纠纷,在家门口解决更加合情合理。“和了好”调解员往往针对不同的纠纷类型,通过细致的事前走访调查后,再把当事几方叫到一起调解,既增强村民的信任感,又讲透了道理,还提升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做到在调解中维护情、理、法之间的平衡。
“和了好”调解室成立以来,已经成功解决村民矛盾纠纷件,逐步构建起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和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下一步,河渠镇将在全镇33个村推广设立“和了好”调解室,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使其成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新载体,为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保驾护航。
(河渠镇人大:张爱敏)